八年级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要求
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七年级的培养,孩子们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对于部分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调动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3.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共需要1课时。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具
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现象。
2.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能够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青蛙成体和幼体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目标
评价设计
1.通过自学,能够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现象。
1.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现象:鸣叫、抱对、体外受精。
2.根据学生的展示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能够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1.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青蛙发育过程各阶段的名称。
2.通过合作探究,区分青蛙成体和幼体的各种差异。
3.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或教师的提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知识灵活运动,并养成价值观。
2.根据学生的展示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环节
(2分钟)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蟾蜍发育过程,通过常见的现象,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
教师提示:青蛙的生活和生殖都离不开水,而且成体和幼体的差异非常大,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展示目标
1.通过自学,能够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现象。
2.通过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能够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看学生侯课时间是否准时进入教室,是否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否能按照老师或课代表的要求进行课前准备等。
二、先学环节
(10分钟)
教师活动:(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1:请同学们明确目标后,根据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学,时间8分钟。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2:请没有完成自学的同学举手,下面我们针对自学内容进行检测。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具体安排检测方式(提问或书面)。
(三)质疑问难
过渡语:关于自学检测的问题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的难易情况,可以采取抢答或点名提问方式,并结合教师点拨,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解难。
学生活动:
(一)自学指导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预习课本8-12页内容,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自学检测。
(二)自学检测  要求: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
1.两栖动物的生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    蛙在鸣叫,目的是        。雌蛙和雄蛙经过        后,青蛙的卵和精子在      中完成受精形成        ,这种受精方式是
          受精。
2.填充青蛙发育的各阶段的名称:
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__________,湖泊、河流的干涸及水体的污染都会造成青蛙数量的下降,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活环境。除青蛙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属于两栖动物。
(三)我的疑惑
请你言简意赅地说出在自学和检测中的疑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专注、认真,能够对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的标示,自学完后能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式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自学检测题目1评价的是目标1.通过自学,能够说出两栖动物的生殖现象。
评价标准:
1.能否说出青蛙的生殖现象。
2.能否根据现象自行判断出青蛙是体外受精。
自学检测题目2评价的是目标2.通过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能够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评价标准:
1.能否准确的描述青蛙发育的各阶段名称。自学检测题目3评价的是目标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1.是否具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能否提出自己在自学中的疑惑。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教师活动:
(一)展示小组自学情况以及得分,处理自学检测中问题(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学生先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完成,纠正错误。
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可以选择口头提示、小组展示或直接出示答案)
学生活动:
青蛙现象(一)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完成课本59页“巩固提高”第2题。
合作探究评价的是目标2.通过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能够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评价标准:
1.能否正确对青蛙的成体和幼体的生活习性、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能否通过差异分析,归纳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
3.能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养成保护青蛙、爱护青蛙生活环境的意识。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三、当堂训练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2.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   
B.在水中生殖,在陆上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
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上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蝌蚪用鳃和肺呼吸,因此称为两栖类动物  B.青蛙在生殖季节,雌雄抱对,进行体内受精
C.青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成蛙三个时期  D.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
4.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在由蝌蚪发育到青蛙的过程中,其
呼吸器官依次是(  )
A.外鳃→内鳃→肺 B.内鳃→外鳃→肺 C.肺→外鳃→内鳃    D.鳃→肺
5.青蛙和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分别是(  )
A.受精卵、受精卵    B.蝌蚪、种子    C.蝌蚪、花粉粒    D.受精卵、种子
6.如图是青蛙个体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发育过程的顺序是(用图中序号表示):           
从图中可看出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其实它们的生活习性也有显著差异,因此,青蛙的发育是            发育。
(2)图中B表示的个体用              呼吸(选填“鳃”或“肺”)。
(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在            进行,其受精方式为              受精。
嫁接上去的枝条开的花是     
当堂训练作为纸笔测验评价的是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1.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训练题目。
2.完成后对桌或换号检查,对错号明显,课后由教师或组长进行等级评价
附: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鸣叫、配对、体外受精
                      二、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三、爱护青蛙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即: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陈述方式:过程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是“描述”,属于知识性目标中的了解水平;核心概念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属于概念性知识。
知识地位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重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
重点、难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