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三戒【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 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 柳河东 、 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 。与韩愈并称为 韩柳 ,与刘锡并称 刘柳 ,与、、韦应物并称 王孟韦柳 。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 文笔 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 绣绘雕琢 、 类乎俳优者之词 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 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 (韩愈《送权秀才序》)。就柳宗元来说,他力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在写作时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 所谓乎、、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复杜温夫书》),
其主要目的乃在于严格语言文辞的使用标准,避免歧义。
二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具体来说,柳宗元文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不少论说文则具有 笔笔锋刃,无坚不摧 的特点,令人读来,如亲眼目睹他 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厉风发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那慷慨激切的英姿,而又领略到很强的艺术之美。
总之,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是竖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柳宗元一生置身偏远贬所,他从别一角度冷静地思考着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写出了《贞符》、《封建论》、《时令论》、《断刑论》、《天说》等一系列哲学论文。也写出一批闪耀着思想火花而又意味隽永的短篇杂文,他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如《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二
是巧借形似之物,挟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斩曲几文》等。柳宗元的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三戒》、《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 山水游记 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 永州八记 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 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 ,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 贻林涧之愧 。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 山水游记 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 牢 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 幽幽 、  以 处休 、 观妙 。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 凄神寒骨 之美的特。括地说,柳宗元游记在写境界,描绘自然山水美的时候,具有独具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他喜欢写清幽深之景,遭遗被弃之地,怪异特立之物,除恶去秽之事。
善于精细形象地写出奇峭幽冷的境界,是柳宗元游记的创造,而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则是由他内在的精神世界所决定的,即为他遭贬后孤寂失意心情的深刻反映,是他被冷落后抑郁
忧愤心态的曲折外化。柳宗元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也有杰出的才能,但由于他参加了永贞革新遭致失败,被远贬州,成了一名 人 ,从此有才不得施展,有志不得实现,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严重地困扰着他,这种心情寄之于他的游记就表现为喜欢写被弃不售的美好事物。《潭西小丘记》 问其主,曰: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一段,真可说是血泪之词。
【篇三: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助的。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 柳宗元对后世影响最大,最脍炙人口的是他的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他个人的深沉感慨,也有社会现实的投影;他的游记历来为人们赞誉、传诵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他卓越的艺术独创性。
山水记是包括山水游记、台阁楼亭记、园林记的一种文学形式。柳宗元的山水记创作很丰富,在《柳河东全集》收录的山水记一共二十八篇。其中记亭池六篇、祀庙九篇、山水十一篇,此外的《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愚溪诗序》两篇,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算山水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由于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 凄神寒骨 之美的特。
精彩的景物描绘,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最主要的艺术特之一。
永州八记 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这一组山水散文,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幽深奇绝的永州景,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的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曲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易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的具体而生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写鱼、写树、写石各有不同、各具特。他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如写小石潭的石底, 卷石底以出 ,一个
卷 字写活了石头。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在处理 物我关系 上,不仅纯客观描摹精彩绝伦,借景抒情恰到好处,还擅于情景交融,客观之景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彩。他在 永州八记 里,写得最多的是清泉奇石、怪树幽篁之类,这同作者高洁深邃、卓然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状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小丘那 悠然而虚 、 渊然而静 的 清冷之状 ,小石潭的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意境,更是他那抑郁忧愤情怀的物化表现。一方面是弃置蛮荒,寂寥冷落,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另一方面是贬逐南国,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柳宗元,彼此各自引为知己,双方相互同情支持,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不幸遭遇同自然景物就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物我化为一体,显得自然和谐。比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游小丘的感受。而且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他还处处以山水自喻。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况,慨叹小石城山之景虽美,但 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使山水景物都具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这种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形象化的议论,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比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关于小丘遭遇的议论。在游记中,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这事柳宗元的首创,也可以说是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辟一途。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特是语言精练而不雕琢,优美而不华靡。他主张为文 意尽便止 。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长短交错出现,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苏东坡称柳宗元 善造语 ,如 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等。
山水自然之美要靠人们去发现,去改造,去建设,去美化,而人类的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山水自然景观的价值和品位。柳宗元说: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美的自然景观拥有的人文内涵越丰富,它的审美价值就越大。而这种人文内涵,往往是由重要的事件的发生或杰出人物的登临歌吟而形成、积淀下来的。柳宗元的游记文分两类,一类是记亭、堂、寺、院,一类是记山水。这些景观经柳宗元的品题吟咏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品位。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的美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了人的作用。自然美必须是在与人的关系中实现的。自然山水没有进入人的审美视野,没有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类的活动:或对山水自然的改造、建设,或名人的游览和游览过后的品题吟咏,更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内涵,这样就提升了自然景观的价值和品位。柳宗元的游记文所体现的这种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他之前还没有谁如此突出地强调过人类发现、改造、建设、提升自然美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的美学思想的提出及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体现,是柳宗元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一大贡献。
游记一体,到了柳宗元的笔下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 借山水写心境 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作者对谪贬人生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山水美学的体悟等等渗透其中,使得这些模山范水的游记文有了更丰富深蕴的内涵。它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柳宗元的思想修养、品格气节、人生遭际、民情关怀、审美趣味等等。因此,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备了特有的思想文化品格,才得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