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6篇
高考语文满分150,其中作文占60。作文的分数对语文总分影响很大。今天整理了六篇高考满分的作文,为高三学生作文提供写作思路。
01 无论得天,皆是过程
浙江考生
人生在世,人们大多喜欢“得”,不喜欢“失”。但现实是,得与失如影随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 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在对得与失的纠结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般的得与失,然人生波澜起伏,今日之蜜糖,可能是他日之。闯王李自成挺进北京城时,春风得意,却在短短42天后,功败垂成。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断续实行海禁政策,自诩天朝上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侵略,却也让中国故步自封,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慢慢落后于他国,为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埋下祸根。当
代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万万的先辈用鲜血、汗水换来的,切不可居安思逸。
得与失既不是人生的起点,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一切得失不过是人生必经之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常听人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它是十年寒窗的终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高考就是人生的起点或终点呢?漫漫一生中,我们会面临无数扶择,一个扶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是另一段故事的开篇。起点也好,终点也罢,都是人生中的一段建程。人生的价值是在得与失的不断转化中才实现的。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两千多年了,他“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代的帝王,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这些都是会失去的。历史就在这一代又一代得与失的更迭中不断前进,这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这无数的得与失,其实都是人类文明发展链上的锁扣。所以,得时,不要扬扬得意,忘乎所以:失时,也不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我们应该如凡高那
般,抱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已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的信念,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不戚戚于失,因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才是人生的真谛。
【结构分析】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开头:(第1段)
立足现实生活,提出观点: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主体层层深入,展开论述(2—4段)
①是什么:通过对典型的“失中有得”“得后又失”的历史素材,证明“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
②为什么:联系自己正在经历的高考,指出得失为什么不是起到,也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③怎么样:由个人层面上升到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更宏大的角度指出将得失视为过程的合理性,进而给出面对得失的建议。
结尾:(第5段)
引用名言,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得分点
1.层层递进,思考深入。本文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路行文,提出观点后先强调“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然后生实际阑释原因,接着指出面对人生的得失,我们应该“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2.闪烁哲思。行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闪烁着哲思光芒,如“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和结尾一段,都充满了思辨彩。
3.素材丰富。文章所用材料由两类组成,一是名言素材,引用了《报任安书》(E国演义》等作品中的名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二是事实素材。从正反两个方面选用了李自成。屈原等典型素材。这些材料的运用,使论证透彻,强化了观点的表达。
02 珍存纪念,追光前行
天津考生
岁月不活,季节流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辉煌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纪念日就像结绳笔记上的结,让数字成为岁月沉重的注脚,让流动的时间有了精神的刻度。珍惜记忆,追寻光明,青春就应该闪耀着不变的心和勇往直前的光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引领中国行稳致远。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追求着前进的光荣和勇气。在古老的炮火中,革命先烈们用炽热的爱守护着山河的稳定,用为中国而战的执着追求着民族的独立。如今,年轻党员们投身乡村振兴,扎根农村,用辛勤的劳动托起中国经济的逆势崛起。记住这个让中国焕然一新的党的纪念日,懂得立党为公,忠于人民,懂得永远保持初心,永远不忘从哪里来的情怀,我们一定会在不忘初心的胸怀和接力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