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真相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
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
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
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
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
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
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
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项庄舞剑开始,只见剑光闪闪,项
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
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
要杀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
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这时项庄
舞剑还没结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
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
解释:项庄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
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音】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 yì zài pèi gōng
【释义】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语法】复式句,作宾语、分句;指另有所图
【年代】古代
【近义词】项庄舞剑
鸿门宴故事【同韵词】天打雷轰、殷浩书空、鼎食鸣锺、堕云雾中、直性狭中、慎始敬终、显祖
荣宗、吾道将东、义愤填胸、两得其中
【释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