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设计者:高艳红、锦州市太和区新民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学生:太和区新民中心小学校六年三班,34人。
教材: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时:1课时
二、教学内容分析
“莫比乌斯带”属《拓朴学》的内容,是新教材才增加的内容,作为一个数学游戏的介绍来安排的。这个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好组织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好理解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又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
三、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情感态度:敢于大胆猜想,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重点:
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质。
活动难点: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者分析
数学课向来以严谨自称,并且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开始让学生感到有些“难”,因此有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对数学知识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本节课,我力图借助“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个素
材,让学生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数学好玩,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由于本课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激情导入,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达到逐步深入、突出重点的目的。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并且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也带向了课外。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长纸条三条(长20-30厘米,宽约3厘米,事先画好二等分线和三等分线);
剪刀;双面胶(胶水)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五、课后作业
把莫比乌斯圈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课后先猜猜,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学生记作业
麦比乌斯圈培养学生独自探究能力
八、教学流程图
谈话导入新课
参与回答
普通纸圈特点
操作
参与操作观察回答
学做乌斯圈
乌斯圈来历
课件
参与操作思考回答
操作
九、教学评价设计(无)
十、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一节数学游戏课。本节教材内容很新鲜,很有趣,也很吸引人。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到底莫比乌斯带是什么,它又神奇在哪儿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尝试操作,探究。我拿来一张大纸,裁出了几张小纸条,动手照着书本的介绍试着拧一拧,摸一摸,剪一剪,看看拧出什么,剪成什么样子的。咦,还真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和收获呢!我还上网查了有关莫比乌斯带的资料,了解到莫比乌斯带是在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它奇异的特性,解决了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应用呢!如: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机器传动带;录音带;一些电脑打印机等。
我想:这么有趣的知识,学生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被吸引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决定要好好钻研莫比乌斯带的知识,用自己的体会去设计好这节课,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我在第一个环节设计了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层层深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并了解到普通的纸圈与莫比乌斯圈的不同:普通纸圈有两个面,两条边,而莫比乌斯圈却只有一个面,一条边。初步认识了莫比乌斯圈的特点。接着我将课前故事中执事官的纸条也做成莫比乌斯圈,揭开他是如何智救农民的谜底,更显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同时,一个有关莫比乌斯不经意地发现的故事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环节是应用与欣赏,.本环节是将知识返回到现实,又一次激起学生情绪兴奋的浪花,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