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也是荆棘
作者:
来源:《中国周刊》2014年第03
凋零的玫瑰
        实现一个梦想,就必须忘记这一个梦想,必须使自己的注意力从梦想那里分散。这就是实现什么就是不要去实现的原因。
        消费时代看玫瑰,常常与价格联系在一起,贵了,便宜了。如此,花也就变了颜。214日的蓝玫瑰价格高傲,且有一个惊艳之名:蓝妖姬——很多花店都是用蓝素调染成水,再喷洒在红的玫瑰上——情侣们才不管这些,要的就是个烂漫。
        如果请众人说出一句有关玫瑰的名言,绝大多数人会说出这句古老的谚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是古印度谚语还是英国谚语,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一朵玫瑰行使了一个惠好的形象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在向别人伸出手去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力量;在给他人点亮一盏灯的时候,自己也被照亮了。
        玫瑰自此在人们的心中盛开着善与豁达的姿态。
        但是,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那个有着传统美德的姿态,在盖茨比感悟到自己因为死死抱住一个梦想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时,不再美丽:
        “他一定抬头仰视,透过可怕的树叶望见一片陌生的天空,全是战栗,正如他发现玫瑰花是多么的丑陋,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时一样,浑身发抖。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借助朱丽叶之口,赋予了玫瑰忠贞不渝的品格: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亦无损其芳香。
        一直在想,莎士比亚如果不用玫瑰,而是用萝卜来表达那层意思,大抵也是不会错的吧:名称有什么关系呢?萝卜不叫萝卜,亦无损其滋味。
        问题就在于,玫瑰已被赋予一种美的象征,属于一种符号,只要出现立刻就会被识别,完成心灵与植物之间无需诠释的通感。
        中国人对于玫瑰远不如西方人尊崇,从唐宋到明清,歌咏玫瑰的佳篇名句很少,我们倒记住了孟浩然借莲喻人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王安石说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陶渊明饮酒之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直到现代,张爱玲在一部小说的开篇,让玫瑰陡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