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语法与修辞的关系
作者:赵芸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5期
    赵 芸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语法和修辞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是研究语法和修辞的重要途径,我国有很多的学者致力于语法和修辞的研究。将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定义入手,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词类活用中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和传递性,并通过词类活用在修辞手法中的作用来意识到词类活用研究的重要性,进而为文学素养的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关键 词]古汉语;词类活用;语法;修辞;关系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3-0126-02
    在有关古汉语的内容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这
些特殊现象往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词类活用是研究语法和修辞的重要资料,很多的学者对于语法和修辞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见解。而且词类活用在古汉语学习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时,词类活用也能有力地说明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将从词类活用的基本定义入手,浅谈古汉语中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
    一、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某一类词语表示的含义远远不同于它以往的基本用法,在词性和基本用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因为古人强调用词的精炼谨慎,在写文章或者表达情意时需要应用特定的意思,为满足这种需求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这种变化只对于特定的句子。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一般词类活用以及特殊词类活用。一般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很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1.名词作状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出自《
陈涉世家》)这句话中的“狐”字为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又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出自《鸿门宴》)中的“翼”字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像什么一样”。再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出自《愚公移山》)其中“畚”字也是名词作状语,与上两个例子不同的是,这里表示的是动作使用的工具。
    2.形容词作动词。如:渔人甚异之,复前行。(出自《桃花源记》)其中“异”字本身是形容词,但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即“以……为异”。又如: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出自《屈原列传》)这句中的“短”字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揭发过失,指缺点。
    3.动词作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是这个动词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常常出现在“其”“之”后面。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出自《游褒禅山记》)其中的“至”是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到达的人。
    4.名词作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出自《鸿门宴》)其中“籍”字是名词,表示籍贯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登记户籍。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词类活用之外,还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等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详细介绍。
    二、从词类活用中分析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
    语法是指古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基本结构规律,它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规律,一般可以概括为基本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以及聚合关系,语法常常被用于衡量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是否正确,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点,也就是语法的稳固性。修辞是文章的作者为了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具体的内容上利用语言的形象性表达出作者最原始的情感,修辞主要侧重点是句式的表达效果。修辞和语法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语法是修辞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修辞可以在语法的基础上彻底释放出文字的魅力,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一)从词类活用中观察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
    古汉语中最典型的修辞艺术就是炼字,一个简单的字往往包含着很多的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差别很大的意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不同的意义,词类活用也就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应运而生了。在长期的应用中,词类活用也就有了稳固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说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是建立在语法上的修辞手法,表达既准确又和谐。
    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其中“域”是使动用法,意思是“限制”。“域”在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地域”,而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表示为“限制”,属于名词作动词,可见“域”在这里的使用是以这句话的前后意思所改变的,这就展示了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
    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其中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是使动用法,
意思是“像个君王”“像个臣子”“像个父亲”“像个孩子”。所以,我们将这句话翻译为:“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可见,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是名词作动词用的,而与第一个“君”“臣”“父”“子”相比可以清楚感受到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
    当然除了名词作动词这一类型的活用能够体现生成性之外,上文中的“形容词作动词”中的“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出自《屈原列传》)”中“短”字的用法也能体现生成性。即:“短”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表示为“小”,反义词是“长”;即便是在古汉语的其他语境中,“短”字大部分也是以形容词出现的。比如:“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出自《晏子使楚》)这句话中的“短”与现代汉语中的“短”意思一样,表示小,矮小。形容晏子的身高。所以,从现代词语的意思和古代词语的意思,以及这两个古汉语的比较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古汉语的生成性。
    而且在清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知道词类活用不是随便就可以应用的,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被活用词语前后的语法搭配、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它在句子中所占的成分。这种现象就证明了修辞的生成性,词类活用是在上下文语境等基础环境下实时生成的。
    (二)从词类活用观察语法和修辞的递归性
    递归性一般是应用在数学领域中的词语,是防止重复使用生成无限新语句以及无限长的句子。观察语
法的特性我们发现,它也是抽象的、稳定的有限规律,我们在现代语法和古汉语中都是在使用有限的语法规则,所以我们可以说语法具有递归性。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套合和联合两种,套合是应用同一种语法规则生成无限个句子;联合是在句子中间隔重复使用同一种语法规则。
    例如,出于《论语·先进》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般来讲,其中的“风”是名词,但是放在介词短语“乎舞雩”之前可以活用成动词,意思是“吹风、乘凉”。与之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若名词在介词短语之前,则可活用成动词,也可以将这一规律运用在特定的句子中。
    又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出自《芙蕖》)其中“长”“短”是形容词作名词。在该句子中,“长”“短”与前面的“花”组成名词性短语,并且充当短语的定语中心,所以,在本句子中表示“长处”和“短处”。因此,我们又总结出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充当定语中心成分时活用为名词。这一规则也可以重复应用于相应的句子中。当然,除了这一句子之外,还有“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白”字的活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自《论语·颜渊》)中的“美”与“恶”字的活用。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语法和修辞的递归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套合与联合的含义,这对提高古汉语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在修辞上的作用
    1.词类活用可使语言简洁精炼。词类活用的“选词炼字”是通过词性的“临时性”变通来增大词的信息量的。也就是在通常情况下不改变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意义。用最简洁的言语囊括了最丰富的内容,达到“以简驭繁”“语约意丰”,使语言含蓄而富于表现力。例如:“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出自《勾践灭吴》)其中“郊”字是指“败之于郊”,在这里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相比之下,原文更为简洁。
    2.词类活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词类活用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段,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静止的事物动态化。无论是描摹状态、刻画行为、渲染彩都具有鲜明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语言生动传神而大大增强了感染力。比如:“其一犬坐于前。”(出自《狼》)其中“犬”字是名词活用做状语,表示像狗一样,形象生动。
    3.词类活用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美。词类活用通过词语、语音、辞格等形式的综合运用,使活用词和非活用词对应使用,活用词和非活用词错落搭配,从而使语言呈现整齐和谐之美和回环复沓之美。
古的反义词是什么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虽然词类活用可以看到语法和修辞的生成性和递归性,但是它只是从一种特定的角度来看语法和修辞的
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别的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轶坤.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看语法与修辞的关系[J].语文建设,2014(17):70-71.
    [2]彭开秀.从古汉语词类活用看语法与修辞的关系[J].安徽文学月刊,2011(3):246-247.
    [3]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J].语言研究,2009(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