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如梦令赏析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
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第二、古诗词解题方法: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