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15篇)开盘活动方案>对话的英语
教师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1
  《教育的本质》的作者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贾馥茗女士,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被追问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不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地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知识学习,或者耽搁其生命的发展进程。所以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当下,现代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断地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却逐渐忽略了“为什么教”,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一开始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这部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传统国学中的“天道”联系在一块。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
性的人。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并从这些精神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在“人道上承天道”这一章里面,作者讲了四个话题:“天道自然”、“天道作用”、“天道精神”、“人道配天道”。作者从《中庸》的探讨中,发现天道的精神主要是“诚”字,从各种现象归纳还发现天道精神的另一特征是“仁”字。
  其实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讲课,还是听课,都是不可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讲课时当然要讲到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目的。这种知识的媒介,就如一个情人手捧鲜花亲手交给自己心爱的人一样。如果离开了送鲜花的人与被送的对象,那这个鲜花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没有意
义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灵动的思想与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与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思想灵魂上的碰撞。教育就是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样子。比如,人本来的样子是好奇的,是有强烈的探究欲的,是富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那么,教育就是要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如果这些东西被磨灭了,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就违反了教育最初的目的。读完这本书也加深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们都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谈论教育,往往说怎么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但本书提及“人道上承天道”“修己成人”的观点,一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教育人,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注方向的转变,作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能够从国学当中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如果教师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会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与美好!
教师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2
  在我们曹幼这片园地上又掀起了一股浓浓的学陶风,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先驱。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陶行知新论》,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作者在书中:“为什么天下的人会如此看重他?这不奇怪,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满天下人也爱他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许多侧面反复说的一个意见,陶行知仍然‘活’着,他将长久地‘活’下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爱这份工作,儿,也有着热情的心态。可是,也有许多冲动和不理智。教师是凡人,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多次说服总不肯听,当正面教育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幼儿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我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有时也会忍不住想发脾气,不给他好脸看,但想想看我又会觉得很内疚。有些幼儿制控能力比较差,有时反复犯错,现在我所任教的大一班里,有一个幼儿是属于各方面自控、动手技能比较弱的那类,他可以随便在白纸上,想画啥,就画啥,像什么,就说什么的,有一次在画画时,就拿起纸来折飞机了,嘴巴还嘀嘀咕咕的。当时我很生气,顺手把画纸收掉,他看见我这样的动作,吓的朝我看看,又看看被我团的皱巴巴纸,眼泪马上流下来。我忽然觉得自己不知解释,开始冷静下来。我轻声地问
他,是不是现在想画画了?他很无奈地看着我,然后点了点头。我想起在看过的教育故事里,如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幼小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幼儿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师幼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能力的差距,更要教师的多多付出,”“因为能力的差别,更要有教师的多多帮助。”老师对他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幼儿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最后还是给他一张铅画纸,让他重新画到涂鸦期世界去,还问我:“老师我的好不好……”我没有责怪他。孩子,无论他是否聪明,但他们都是可爱的。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们应敞开更大爱的门,接纳每一个幼儿,宽容每个幼儿,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更有“爱”的教育理论。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体最需要爱。学习陶行知先生思想,提高自己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他的思想我们
怎么学也学不完,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沿着陶先生的足迹一直走下去,我想我们的收获会很大的,我们的心情也是快乐的。
教师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3
  爱的教育是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贺新春
鲕粒灰岩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教师读书心得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
海洋水族馆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