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那“图书馆的小镜头
——《图书馆的小镜头》文本解读
选择《图书管理的小镜头》这个文,或者说这个课。(“这个文”和“这个课”,后者才是更妥帖的说法,由于作为一名教师读的不但仅仅仅一篇文章,更是一个“例子”。)窃以为,这篇教材编者选得甚好,是个很不错的“例子”——学习表达的好例子。
生活中的小镜头
者的“偏爱”——热爱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镜头,最偏爱图书管理的小镜头。然而,几番读这个小节,总感别扭,对于“然而”这个关联词表示质疑——我以为此处该用“其中”一词来连接。(原文: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2至5小节具体描写了三个小镜头:入馆、选书、看书。一、二个镜头相对略写,“看书”镜头为详写。这样的详略安排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人们奔图书馆是为“看书”而去。最后的结尾和开头呼应,再次点题,写得很是个耐人寻味:“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一个疑问句,似乎在卖关子,但正是这个卖关子的疑问句启发了读者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渴求知识,酷爱学习)。段落中间,也就是三个镜头中有两个镜头也采用到了“总分”写法,这就是段落中的结构美了。我喜欢总分的写法,以为这是最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的结构方式,不经能够让表达规范有序,而且能够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该文最值得品读的还是细节描写。首先是局部的细节描写,第一第二个小镜头都用到了这种局部描写。“留
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高跟的,矮跟的……”一组发型、一组鞋子,一连串的“……的”字短语,以点带面,以很少的语言写了最多的人。不是吗?读着这样的两句话,我们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诸多热爱读书的人们。还有:“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布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眼睛、手的局部描写,写得还是人,拥有不同眼睛、不同的手的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如饥似渴地渴求着知识,珍爱着书籍。
大门的镜头为什么聚焦高处的发型和低处的鞋子?这就是作者选择描写角度时的匠心所在了。那么多的人挤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往中间看什么都看不到,所以视线要么上扬,要么下看,于是入目的不就是发型和鞋子?这就是生活,但凡有真实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有如此真切的体会。而“选书”聚焦眼睛和手,更是最大的妥帖——选书时,眼睛如最敏锐的雷达,扫视书架;看中了心仪的书籍,那么就要伸出手把它取下。所以,这四个“局部”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作者的深思熟虑。
关于局部描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触电”,由于是第一次触电,所有教学目标能够定位为“理解”——在语境中理解什么叫局部描写,以及局部描写的作用。
三个镜头重头戏在第三个,这个镜头的确“经典”。“经典”在人物选择的典型上,文中写到了四个人:戴眼
镜的小伙子、披肩发的姑娘、头发发白的老人和几个孩子——代表的即是“男女老少”。“经典”在:同样是写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旁若无人、聚精会神,但是人物的神情、动作大相径庭,各有各的招牌动作。戴眼镜的小伙“时不时扶一扶那已滑落到鼻梁上的眼镜”,披肩发的姑娘“不时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么传神的动作神情描写!这就是我们最需要让孩子学习的地方。
一篇文章,一堂课,无须注重太多的东西,倘若能让学生理解了“局部描写”,能尝试着像第三个小镜头那样抓住人物动作、神情实行细节描写,我以为已经充足。
选择《图书馆的小镜头》予以解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是我的主张:要成为一个完善的、有点境界的人,那么就读书吧!如果你是个孩子,那么更要读书,童年、少年是读书的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