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每个寓言都凝集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因其政治思想观点等的不同,在运用寓言上也显示出了各自的特点:
1、思维主题方面
庄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无力反抗的无奈,使得他消极避世,但庄子的寓言在消极之中又有积极的亮点。面对显贵与阴暗,他甘心贫苦,也不愿在繁华中丧失气节。他原可加官进爵,但宁可“曳尾涂中”。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也是淋漓尽致的,“舔痔得车”这则寓言,对那些喜爱逢迎、用甜言蜜语捧场显贵的人进行了嘲讽和薄情批驳,表达了自己的厌烦与轻视之情,这则寓言也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同时,庄子的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然而实现这一切并非一挥而就的事,追求完全自由成了庄子一生的梦想,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无待”,大鹏的自由是“有所待”的,务必倚赖飓风之力才略高飞,务必有足够大的空间才略展翅,庄子向往的则是“无待”,即不用要倚赖任何气力或条件就能在人间自在生存。总之,众多庄子寓言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超功利、弃名利,强化自身品性修养,不懈追求自由潇洒。然孟子、荀子、韩非子则是心存天下的。孟子寓言与他推行“仁政”干系亲密,为了使君王从谏如流、接纳他的政见,他经常用寓言说理,逻辑紧密,层层相扣,将对方引入“罗网”。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孟子的寓言再次难倒齐宣王,可见孟
子的寓言多为政治说理。荀子寓言量少且简略质朴,但他的寓言如浮阳之鱼、东野失马等,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君王治国都有很强的教导作用。韩
非子是一个极为入世的政治家,他的寓言是为了说明他的明确的为君王服务的道理。著名的寓言譬如“酒酸与恶狗”,小中见大,警告君王要重视身边如恶狗般的大臣,才能确保不受蒙蔽和挟制,有识之士才能真正得到重用。
2、逻辑联系方面
庄子的寓言总是天马行空,但又行云流水。以《逍遥游》为例,接连出现了“鹏徙南冥”,“蜩与学鸠笑鹏”,“列子御风而行”等多则寓言,从显示鹏的志向广大,蜩与学鸠眼光短浅到大赞列子的飘逸精力,最后表明了心中“无待”的自由,可见庄子寓言的跳跃性极强,行文之间能将主题思维任意改换,情节跌荡流动。
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三位较庄子则更老练稳当,他们的寓言文章主题较为简单,逻辑紧密,通常层层深入的陈说只为显示一个思维主题。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总是不吝口沫“引君入瓮”,最终只求让君主领会一个意思。荀子也与孟子相近似,《劝学》一文中,逐层分析,层层推论以到达说理主意。韩非子寓言短小干练,直奔主题,“守株待兔”告知人们成效来自劳动,不要由于一次的偶尔取得而放弃了辛劳奋动的良习。
3、形象塑造方面
庄子的寓言多用想象、夸张,他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极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孟子》中的寓言则是有血有肉的,平易但辛辣,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文中对“揠苗”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同时,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与自然物我合一,因此他将动
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在寓言运用中的一个突出特点,然孟子、荀子的寓言,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代表韩非子则更强调法治理国家,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则更注重历史小故事。
3、情节设置
庄子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如《秋水》篇中,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最终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荀子则是擅于从实际中发掘素材的。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虽有“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有夸
大的成分的寓言故事,但始终不会违背常理。
管利雅
20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