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思想新说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彭泽思想渊源的分析和论证,驳斥了误解陶渊明看不起“寒门庶族的督邮” 的观点,论述了陶渊明辞官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褒扬了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所保持的高洁凌俗品格和志趣。
标签:陶渊明;五斗米;彭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但对其思想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郡遣督邮至县,吏本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看不起“寒门庶族的督邮”。这样解释不仅削弱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否定了陶渊明高洁凌俗的思想品格。本着疑义相与析,学术共研讨的精神,笔者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渊源和陶渊明辞官彭泽等方面提出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渊源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思想渊源所使然。青少年时,陶渊明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的豪情壮志;“少时壮且厉,拂剑独行游”(《拟古》),他的功业抱负
qq照片秀素材像一团火从胸中直往外迸发,急迫之情催促他要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因此,他怀着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出仕了。安帝隆安四年(公元四零零年)五月,三十六岁的陶渊明,就跃跃欲试地到桓玄幕府任职,企图在桓玄幕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因为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在北伐战争中曾经是中原人民拥护的将领,是所谓“引旆秦效,威怀三辅,勋绩冠时”(《晋书·桓温传》)的人物,并且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在桓温帐下做过参军,因其有才,得到桓温的器重(《晋书·孙思传》),这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隆安初年,桓玄曾参与王恭为盟主的联盟。“(王)恭性抗直,深存节义”,因反对司马道子父子专横强暴的罪行而被杀害,又因其“家无财帛,唯书而已”被世人评为“人多爱悦”(《晋书·王恭传》),基于此,桓玄为王恭抱不平,上疏要诛杀陷害王恭之人(《晋书·桓玄传》),这无疑使陶渊明把桓玄看成伸张正义的人物,因此,陶渊明任职桓玄幕下以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就不难理解了。不料桓玄野心勃勃,弑帝篡位,整天“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使“百姓疲苦,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晋书·桓玄传》)。这些都是陶渊明亲闻目睹,对他又是一次痛心的思想教育。国家的不幸、人民的痛苦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感到“误落尘网”,毅然辞归,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在劳动人民被战争和饥饿以及门阀世族统治的残酷镇压夺取生命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既无半点哀怨,又无点滴眼泪,只用“井灶有
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死殁无复馀大海儿歌’炒豆腐皮‘一世异朝市梅字的拼音,此语真不虚!”来表白自己的无法告人的痛苦,恨自己不能变成精卫、刑天、荆轲式的英雄与门阀世族统治对抗。青少年时的思想品格促使陶渊明看清了官场丑恶,但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在义熙二年,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令仅八十多天,因督邮至县,不甘“束带迎之”以示媚上攀附,他不愿与混浊的官场同流合污,就毅然辞归,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陶渊明对龌龊官场的厌恶与鄙视以及置身于官场所必需的虚饰矫励有悖于他所崇尚的自然率真的人生品格和志趣。可见,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有历史渊源和思想根基的,并非是对督邮个人身份的鄙视,而是对社会现实的肮脏龌龊和门阀世族统治下的士之不遇的残酷以及寒门庶族不能实现政治理想的不满和抗争。炒意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