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陶渊明诗歌有哪些
  引导语:总所周知,陶渊明著名的诗歌是⽥园诗,下⾯是⼩编收集他的⼀些经典的诗歌,我们⼀起学习吧。
  1、《饮酒》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归园⽥居》其⼀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
  ⽅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改善报告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经典百合
  户庭⽆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3、《归园⽥居》其三
  种⾖南⼭下,草盛⾖苗稀.晨兴理荒秽,带⽉荷锄归.
  道狭草⽊长,⼣露沾我⾐.⾐沾不⾜惜,但使愿⽆违.
  4、《归园⽥居》其四
  久去⼭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居.井灶有遗处,桑⽵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皆焉如?薪者向我⾔∶“死殁⽆复馀”.
  “⼀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似幻化,终当归空⽆.
  5、《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园将芜胡不归?既⾃以⼼为形役,奚惆怅⽽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遥遥以轻飏,风飘飘⽽吹⾐.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涉以成趣,门虽设⽽常关.策扶⽼以流憩,时矫⾸⽽遐观.云⽆⼼以出岫,鸟倦飞⽽知还.景翳翳以将⼊,抚孤松⽽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车,或棹孤⾈.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经丘.⽊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之⾏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
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以孤往,或植杖⽽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屋或时⾮.履历周故居,邻⽼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相推.
Somuns  常恐⼤化尽,⽓⼒不及衰.拨置且莫念,⼀觞聊可挥.
  7、《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俗调,所说圣⼈篇.或有数⽃酒,闲饮⾃欢然.
泰国咖喱
灭蚊子  我实幽居⼠,⽆复东西缘.物新⼈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外,形迹滞江⼭.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8、饮酒诗⼆⼗⾸(其七)
  秋菊有佳⾊.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觞虽独进.杯尽壶⾃倾.
  ⽇⼊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
  9、移居诗⼆⾸(其⼆)
  春秋多佳⽇.登⾼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笑⽆厌时.
  此理将不胜.⽆为忽去兹.
  ⾐⾷当须纪.⼒耕不吾欺.
  10、酬丁柴桑诗
  有客有客.爰来宦⽌.
  秉直司聪.惠于百⾥.
  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
  载⾔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遇.既醉还休.
  实欣⼼期.⽅从我游.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简介资料:
  陶渊明⽣平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司马,祖⽗、⽗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类的官。但陶渊明的⽗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贫苦。”他⾃述:“⾃余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祭⽂》)但物质⽣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庄⼦》,“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业”的政治抱负。⽽另⼀⽅⾯,匡庐⼭⽔和⽥园风景,也使他爱好⾃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寒门,下品⽆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法实现⾃⼰的抱负。29岁时他进⼊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解归家闲居。以后⼜先后⼏次出任⼩官,不仅⽆由施展济世抱负,⽽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余⽇,因不堪官场⿊暗,“不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归⽥。
  归⽥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活,并亲⾃参加了农业劳动。亲⾃撰写《五柳先⽣传》这⼀著名的⽂章,⽤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活贫困,“⽼⾄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固穷的志⽓。
  陶渊明归隐
  隐逸诗⼈
  俗称五柳先⽣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之宗”。其隐逸⽂化总的风格有三:其⼀是柔,其⼆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园诗的体系,从⽽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个新的境界。从古⾄今,有很多⼈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园,超凡脱俗的⼈⽣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然,⽆与伦⽐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活情况进⾏研究分析。下⾯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济苍⽣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的⼈不可能突破门阀⼠族对⾼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九岁的“⾼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类的芝⿇⼩官,不仅壮志⽆法施展,⽽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和⼀些官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给⾃⾜,追求⼼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折腰,上任⼋⼗余⽇就解印挂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和曾经的彷徨,义⽆反顾地⾛上了归隐⽥园之路。⾃四⼗⼀岁归隐⽥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段“暧暧远⼈村,依依墟⾥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园乐趣。然⽽书⾹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开荒南野际”的⾟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忧的⼩康⽣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四岁时,⼀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笔下洋溢着⽣活⽓息的“⽅宅⼗余亩,草屋⼋九间”被⼀场⽆情的⼤⽕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
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岁时⽣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作》⼀诗中,“弱年逢家乏,⽼⾄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肥!”元嘉四年(427年),诗⼈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挽诗中,诗⼈对死后可以“⿎腹⽆所思”的幻想读来让⼈⼼酸:“在昔⽆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六⼗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隐退原因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们习惯于从社会⼤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是陶渊明本性使然,⼀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灵的最⼤⾃由和⼼态的闲适优雅,仕宦⽣活不符合他崇尚⾃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个崇尚⾃由、⽞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意寻求避祸全⾝的⼠⼈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族⽂⼈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由的风尚不⽆关系。就是这种崇尚⾃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向乡⾥⼩⼈折腰”,⽽最终挂官归⽥。他写了《归去来兮
辞》,在诗中他⼗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然,⾮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也不愿违⼼地逢迎上司⽽混迹官场了。在《归园⽥居》中,诗⼈歌道:“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误落尘⽹中,⼀去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复得返⾃然。”短短⼏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表。因“质性⾃然”“本爱丘⼭”,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然。
  陶渊明归隐⽥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涯去体察,他的⼊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但他少壮时,却是有⼀番建功⽴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表明了他并⾮⼀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争,军阀对政权的野⼼,不断引起⾎腥的杀戮乃⾄激烈的⽕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争夺之中,⼀切卑污⾎腥的阴谋,⽆不打着崇⾼道义的幌⼦,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年,⼆⼗九岁的陶渊明第⼀次出来做官,到四⼗⼆岁挂冠归⽥共⼗三年。这期间,陶渊明⼀直处于“出世”与“⼊世”的⽭盾⽃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丑岁七⽉赴假还江陵夜⾏涂⼝》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西荆”,“⽇⽉
掷⼈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也曾为是否归⽥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法调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