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题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应用 10分
高三激励短句
1. 按要求填空。(5分)
⑴ 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
            ,宠命优渥。(      《陈情表》)
⑶ 屈原《离骚》中的“                          ”两句,以众人嫉妒美女而对她造谣诽谤来形容自己遭受小人谗言的处境。
2. 按要求作答。(5分)
⑴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伯林认为:“人类必然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否则他们就不再是人类。”也就是说,                                      。这些普遍的价值追求,无疑可以成为判断社会是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标准。
①包括物质性的、社会性的、精神性的追求
②由此必然衍生出一些共通的、普遍地存在于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追求
③所有的个体既然都同属于人类这个物种
④就必然有这个物种共通的、普遍的基本需求
A. ③④①②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④②
(2)小宝想要加入李老师的写作兴趣班,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出并修改。(3分)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我是高一(3)班的小宝。【甲】早就听说您学识渊博,指导学生写作得心应手,【乙】今日得悉您将要办班授课,喜出望外。【丙】我决定主动请缨,成为兴趣班的一员!【丁】期待您的批准,不胜感激!
敬祝
教安!
您的学生  小宝
2023年4月12日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听众的力量  杨贝
①古典时期,早慧的希腊人高度重视听众的力量。希腊人看到了听众在思想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悉心整理出一系列以听众为中心展开沟通的演说经验,是为修辞学。在十六世纪中期出版的《哲学拾珍》丛书中,有一幅以修辞学为主题的封面版画,画中的修辞学俨然一副女王模样,诗学、法学、历史学、自然哲学等学科围绕侍立。
②从笛卡儿开始,听众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前的听众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但在笛卡儿之后,理性成为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被对立起来,情感因为妨碍理性认知而被贬斥,修辞学所总结的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被贬为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诡计。笛卡儿以后的人们相信,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样一来,曾经贵为三艺、七艺之
一的修辞学,在二十世纪初期退出中小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
③但“二战”让人们看到理性的真相。爱因斯坦在次反战演讲中说:“我知道讨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徒劳无望的。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把灭绝人类种族作为目标,其他人很难从理性的基础上驳倒他。”如果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单一真理论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掩护。战后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心存怀疑、接纳不确定之于自由的意义。多元主义凭借包容性取代一元论,却让一个问题变得突出:人类究竞应该如何协调行动?新修辞学就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④“行动”是理解新修辞学的关键。行动视角使得理解思想交流、看待听众的维度更丰富、更立体,它们着重从事实的角度考察听众力量的产生、作用机制。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开篇就对笛卡儿提出挑战、质疑笛卡儿所推崇的理性与推理,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笛卡儿“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儿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新修辞学看到了知与行之间的沟壑,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
⑤行动视角还意味着把言语交流本身视作一种行为。新修辞学多次强调要将言谈视作一种行动。这使得语词之外的因素被纳入考虑范围。施特劳斯、拉康等人肯定了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建构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意义不再是以语言为管道进行传输,而是在语言中生长,由言说者与听众共同创造。新修辞学秉持相同的语言观,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定的语境,言语、行为、人相互界定。语言的人身依附性由此变得不言而喻,权威的说服力顺理成章。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
⑥新修辞学在听众问题上采取的是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修辞学在当代复兴的重要原因。当然,修辞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确定性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亟需能够处理或然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正是修辞学的传统长项。除此之外,视频、直播等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文字交流不再是占据主导的交流方式,语调、表情、手势等不被重视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变得重要,作为行为的言语交流广受认同,这些都使得修辞学备受瞩目。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
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3.下列看法不符合新修辞学“行动视角”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言说的意义来自于言说者与听众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B.言说者不应该关心语言的逻辑性,而应该重视修辞手法。
C.言说者应该借助技术手段、自我的行为举止来增强效果。
D.言说者要调动场景、措辞、听众等因素,赢得听众认同。
4.新修辞学反驳笛卡尔的观点,下列有关他们的基本前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不是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并不对立。
B.不能对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加以不恰当的限制。
C.事实上人们往往并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
D.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
5.依据新修辞学的观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达与交流需要具有“读者意识”。
B.说理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
C.言说的意义有待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D.说理关注说给谁听而不是如何说理。
6.第⑤段画线句是新修辞学围绕“权威的论辩”展开的论述,请评估这一论述的说服力。(3分)
7.如果你是传统逻辑学的支持者,你将如何对“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一观点加以辩护?请简述你的辩护要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      谢冕
①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花落无声”四个字。这四个字来自一个遥远的记忆:母亲绾着发
髻,身着白的夏布衣裙,她在树下的井边洗衣。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花形大一些,它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花无声地飘落。
②花落无声,花落有情。它伴我度过童年不知忧虑的日子。伴我在母亲身边看她汲水,看她搓衣,看汗水幽幽地沁出在她的脸颊和臂膀。有时读书、写字,花就在窗外飘落,也是静静的,无声,如粉末,甚至如尘。不知何时开始有了忧愁,有了分担这种忧愁的愿望。那是因为贫穷,捉襟见肘,岁月险仄。求学、温饱,甚至生存,一时都成了问题,于是幼小的心中有了忧思。花还是无声地落,日子却是愈过愈艰难。童年的天空有了云翳,记忆中除了游玩、嬉戏,添加了借贷、典当、捡稻穗、被迫做童工,还有空袭警报,以及为了逃难,也因为学费,而陷于不知终点的不宁与惊恐之中。窗外,花还是无声地飘落,却是无忧变成了内心的隐痛。远离了童年的天真,我在忧患中早熟。
③有时不再静谧无声,而是风雨飘荡,在家乡福建,特别是夏季,台风过后,是另一番景象。花落了一地,既不温馨,也不缠绵——是一种被摧残的零落和伤害。这也是童年的家乡的记忆。福州地处东南海滨,清明过后,入了雨季,台风时起。夜间风雨过后,凌晨推门一看,竟是落红遍地,花瓣沾着雨水,也搅着撕碎的叶,伴着泥污。夜来风雨,记载着花的零落,叶的飘零,那情景好比是芳华遭了蹂躏。少年不解世事,心头竟也浮上无端的落寞与哀伤。后来经历多了,知道那是一种伤悼,伤悼时光的消逝,伤悼静谧与安宁的消逝。故而在我,花落无声不单是享受无声的、梦境般的美,也曾是承受着无声的疼痛。
④我自信我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我知道在我的周围,人们如何在受苦、挣扎,较之他们,我庆幸我还活着,我不愿渲染苦难,尽管我未曾逃脱过任何一次。坚持、隐忍、吞咽,并且学会遗忘。记得那年,我因言获罪,陷入一场个人无法抵御的“文案”之中,孤立无援,叶败花残,一时心事苍茫。那时我短期任教于泉州的华侨大学,那里的冬季仍然有明亮的阳光,刺桐在开花,三角梅瀑布般地垂挂下来,激情的井喷也似的花,把巍峨的校门淹没在花海之中。那座校园的美丽和师生的温馨,让我忘了北方冬季的风沙与霜冻。一位写书法的朋友在默默中赠我一副对联:
偶因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⑤字是娟秀温婉的,不张扬,却蕴着内在的坚韧,优美地内敛着。尽管有风有雨,但在人生途中乃是寻常,正如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是一种“偶因”,却也是必然。重要的是自身的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心惊风雨,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再起”,再起于楼台之上,为的是迎接缓缓升起在天边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位朋友深知我当日的处境,他是在用诗句慰藉并激励我。及今思来,竟是一种博大的温馨与爱意。就这样,我度过了一场“偶因风雨惊花落”的危境。
⑥花落无声,原是为纪念母亲而写,那些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是多么短暂,那些接受无边的母爱的日子,随着母亲的青春年华而远逝了。岁月无痕,花落满地,留下的,是无边的怅惘和永久的思念。岁月咬啮着我的肉体,却未能磨灭我的记忆,那种花落无声的感觉,愈是遥远却愈是深沉。“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自信是认真的,不苟且,不妥协,也不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只是矜持地、凝重地踩着脚下的路,绕过陡峭,踏着荆棘,疼痛、红肿、瘀血,但不停步,只是一径地坚持着前行。日子如花,花瓣却雪片也似的落满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