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于古诗词鉴赏中汲取写作技巧
作者:吕晓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月亮诗词年第19
        【内容摘要】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写作技巧 同步提升
        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而如何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以下,笔者举例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感情彩的词语描景物,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感受和情感,把这种写作方法常谓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在抒情记事类文章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恰当的把人物描写与客观环境描写结合起来,让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于情景交融中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章法严谨,用语流畅而工整,把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抒巧妙融合,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一句写,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
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这首古诗的鉴赏后,接着就这首诗的写作方法给予了学生对记事抒情类文章在写作技巧上的指导,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于写景中抒情,将抒情与写景互衬的写作方法,并设计了习作——《美好的校园生活》,结合本次习作的主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概况可激起学生写作灵感的关键词,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难忘——友情,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的校园——感人的故事——奋进”……通过鉴赏、设疑、构思、提炼等一系列活动,学生顿时有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语言积累库,选取优美恰当的词语、借助适当的修辞技巧、运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结果全班同学的本次习作效果令我惊叹,既是平时懒于习作、语言功底较弱的学生也写的非常生动,表达出了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真情实感。
        再如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被无数读者所称赞的千古绝唱,同样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写
作方法的典型诗作。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旅者那种思乡的愁绪,旅途的孤寂跃然纸上。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正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二、虚实巧结合——给文章增添不一样的精彩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正如国画中的明暗对比,唱歌中的轻重缓急一样,就是通过这种虚与实的结合达到一种变化起伏之美,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使文章产生不一样的精彩。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笔者在指导学生深入鉴赏《桃花源记》的文本中,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借武陵渔人进出桃
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此文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围绕《桃花源记》在写作上的技巧,笔者在接下来的习作指导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如何巧妙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此文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景物描写令人难以忘怀。而且此文的结构也颇为巧妙,开头将文本主人公的时代、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神奇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陌生,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也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背影,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巧用虚实结合: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能把对人或物的虚实描写与文本的核心思想紧密关联,使文本思想更加鲜明深刻,文章意蕴更加优美生动。不难看出,通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一箭双雕之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古诗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有可借鉴之处。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不失为一种能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的好方法,语文教师不妨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将写作技巧的指导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双向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宝童. 古诗词鉴赏中的”[J]. 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朱琪. 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6.
        [3] 毛秀芹.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水平提升的策略[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7.
        【本文系甘肃省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14]GHBZ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