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动物语汇感情彩义的赋予
作者:张丽珍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
        要:汉语词汇体系中,大量的词语在结构上含有动物语素,这些作为构词语素的动物,因其自身特性,使其参与的汉语词汇带有一定的感情彩义。这一现象反映了汉语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与人们实践活动的关系,体现了汉语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汉语 动物语素 彩义 民族特性
       
        一、引言带动物的词语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产生过程是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
刻的影响。由于人类早期的采撷、狩猎活动,是直接与采撷、狩猎对象接触的,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这些对象的特性十分了解,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由此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赋予动物词汇一定的情感彩义,借此来表达自己的褒扬或贬抑的态度、价值观、价值取向等。
        汉语中有大量的由动物作构词语素而构成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表达了运用者一定的感情彩。下面就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彩义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特性做一简单分析。
       
        二、动物语汇感情彩义的赋予
       
        这里所指的动物语汇,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由动物作构词语素而构成的词或熟语的总汇,它是汉语语汇体系中的独特体之一,因为作为构词语素的动物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含有动物语素的语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就被赋予了一定感情彩义。
        (一)将人类和动物对立起来,骂人是畜生时,在情感上已经将某人等同于动物了,如衣冠禽兽”“禽兽不如等词,其褒贬彩不言而喻。
        (二)赋予动物性别的汉语词汇以彩义:雌、雄是动物的两性区别,因自然界雌、雄动物体质上差异,而导致雌、雄作为语素在汉语构词中,使含有雌、雄语素的词语具有了不同的彩义。如雄鹰、雄壮、雄风、雄姿、雄伟、雄师、雄兵、雄心、雄健、雄劲、雄心壮志等等,这些词语中的共同语素,有强健有力,宏伟、有气势、有气魄的意蕴。这主要是因为动物界中的雄性动物多是高大、威武、强健、有力、有气势、有气魄的,因此人们就用含有这一语素的词语来表达褒扬的情感;而动物界中的雌性动物多是娇小、柔婉的,故而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很少用为构词语素来构词,仅有的几个词语雌黄、雌雄等,本身词义就含有贬抑的彩,如信口雌黄”“一决雌雄其感情彩已经十分明显了。
        宋玉在其《风赋》中更为明显地流露出对雌、雄两性的不同情感:……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渒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
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慄,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夫庶人之风,塺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浑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鬰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楚辞选注》)
        风乃自然之物,无所谓雌雄,但宋玉为迎合楚王而将大王之风称为雄风庶人之风目为雌风,足见其中的情感彩。
        (三)在汉语中直接运用动物作为构词语素构成词汇,这些词汇利用动物本身的特性,赋予词汇一定的彩义,人们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部分词汇较前面提到的两类数量要大的多,而且涉及面极为广泛。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
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是天、帝、父的对应象征,有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文化意蕴;凤是地、后、母的对应象征,有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舍、至贵等文化意蕴。所以,含有龙凤语素的词汇在汉语中的情感彩应该是最重的,并且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如龙体”“龙颜”“凤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凤呈祥等等。
        自然界中许多飞禽走兽都被人们用来构词,以表达使用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虎为百兽之王,因其威猛而为人们敬畏。如虎虎生威”“龙腾虎跃”“虎踞龙盘”“如虎添翼等词,其威严、敬畏之情不言而喻。
        马、牛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动物,可能因为它们被人类驯养较早,和人们较亲近,所以赋予牛马的彩多是褒扬的,如说某人很时,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再如牛气冲天”“千里马”“老黄牛等等。
        狗有仗势欺人、阿谀逢迎、奴颜婢膝等意义。如走狗”“哈巴狗”“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彘不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狗眼看人低等等。
        猪有蠢、憨、呆等意义。如蠢猪”“猪头”“猪脑袋”“猪狗食”“猪狗不如
        鸡、鼠因其小,而被赋予卑微、猥琐的彩义。如鼠肚鸡肠”“过街老鼠”“鼠窃狗偷”“鹤立鸡”“鼠目寸光”“失势的凤凰不如鸡等等。
        当然,语言的意义,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词汇的彩义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如上述的狗、鸡、鼠、猪等动物,人们赋予它们多是贬抑的彩。但由于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民族的东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狗、鸡、鼠、猪等动物是中华文化十二生肖中的成员,每到它们的属相年,人们常常把它们和象征财富、富贵、发达字组合起来,于是狗的叫声汪汪成了旺旺旺财变成了狗的代名词;金鸡”“金鼠”“金猪等等词汇,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它们的情感。
        见过蝙蝠的人恐怕很难对它产生喜爱之情,但在我国传统绘画、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它和鹿同时出现的身影。这是因为鹿谐音,蝙蝠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人们用它们来表示一种祝福、祈愿的情感。
       
        三、动物语汇感情彩义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文化框架下的语言个体因生活环境、成长历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对一定事物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倾向,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因人而异的内涵意义。不同的文化体(社会或国家)因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对相同事物或概念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这种源于文化背景的内涵意义,我们称之为词汇的文化内涵,即文化附加义,它是除词汇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以外的各种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文化所赋予的文化含义。
        “文化附加义在动物语汇中主要表现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某种动物本身特征的认识来赋予它们一定感情彩义。因为词汇意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赋予它什么样的情感彩义不是有必然理由的,而是根据时代、地域、民族的特征,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某一动物一定的情感彩义,这就是动物语汇感情彩义产生的原因。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也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龙凤,虽然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但中华民族却认同龙是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称为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而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及太阳、风等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向阳、自新、秉德、兆瑞、崇高、好洁、示美、喻情等特性,因此,凤凰便有百鸟之王的美称。
        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即使不同地域的人们也都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如狐狸常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驯服、温顺的动物,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性格温和、恭顺;汉语词汇中有小绵羊”“替罪羊鹦鹉是用来表示只会学舌,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如鹦鹉学舌本性贪婪、凶残,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等。蜜蜂是忙碌勤劳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等等。
       
        四、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汉语中动物词汇在汉民族的发展中体现了汉民族诸多方面的特征,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汉语中动物语汇彩意义的赋予,体现着汉民族在自身语言建构上的某些特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丽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