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凉州词创作背景介绍
凉州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这篇诗作以凉州为题材,通过对凉州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王之涣是如何创作这篇凉州词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凉州词的创作背景。
凉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在唐代,凉州曾是边塞重镇,频繁与外族发生冲突。这时期的凉州,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政治动荡、战乱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诗人创作者都以此为题材,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慨。
王之涣生活在公元844年-912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庭教育严谨。自小就对文学创作的王之涣,20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场州司功参军。然而,他并不喜欢从政,更热爱诗文。尤其是凉州词,成为了他最为钟爱的文学体裁。
据《旧唐书》记载,王之涣因居凉州,常游历于凉州境内的山川河流,以凉州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题材,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而凉州词《登鹳雀楼》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凉州词《登鹳雀楼》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作虽然没有确切的创作背景资料,但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之涣对故乡的深情。凉州地处边塞,自然环境恶劣,但王之涣却用诗文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登高远望,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期望和向往。
凉州词 王之涣凉州词作为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对凉州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今,凉州词已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让我们永远感受到了诗人王之涣对故乡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