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争,为人需坦荡作文
君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君子风范,则是理想化的人格,无论在礼崩乐坏之乱世,或在海晏河清之盛世,都为人所推崇。而时至今日,“君子之风”仍可以成为时代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引领。
  何谓“君子”?历来有诸多标准。而能像宋时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人一样,彼此政见不同,则爱憎形于,不曲意逢迎,而又坦坦荡荡,绝不落井下石,亦不吝于褒扬对方的文才人品,他们已足称得上让世人仰慕的“君子”了。
  君子之道在“坚”。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真正的君子不退让,不讳言。《文心雕龙》有言:“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很多中国文人以之为价值追求,他们坚守信念,坚持准则,甚至不惜个人前途和生命。从齐史之书崔弑,到马迁之述汉非,从韦昭仗正于吴朝,到孙皓犯讳于魏国,一代代君子坚守自己的信念,如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不为外物所改变。《论语·子路》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个中真谛流溢于文字间:真正的君子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愿意为之奋斗,却并不求苟同。
拨开迷雾
  君子之道在“全”。真正的君子往往能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或是跳出小圈子看到事物的全貌。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可他们能走出“敌对”的局限视角,从全貌上认识对方,互赞其“过人之处”,正是由于他们懂得从整体上识人看事物。心理学有个概念:无意视盲。如果我们没有全局意识,便会陷入视觉盲区,无法把握整体。《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看大江大河的走势,要从波澜壮阔处着眼;认识人,也应当着眼于人的内外整体。
  君子之道在“义”。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真正的君子往往有着冰释前嫌、以义待人的气度。正如司马光请求对王安石“厚加礼赠”一样,人与人之间需要包容,呼唤道义。相处不太融洽的同学遭遇困难,你也愿意施以援手;竞争敌手诸事不顺,你也摒弃前嫌,以情义相待……以“义”待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常怀“包容”之心,常有“关爱”之情,而不必斤斤计较于彼此的亲疏和相互的利弊。《论语∙里仁》教诲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常怀“义”心,常有“义”行,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君子的潜质。
  无数的中国人对“君子”这个词,都有一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诚然,我们也不必过分神化“君子”,君子是理想化人格,也可以是现实的精神引领。而我们仰慕和传扬君子风范,未必人人都成为君子,也已距君子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