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摘要】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歌词的语言美、乐曲的旋律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交往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正确方式之一。【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歌曲教学;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里的“仁言〞是指说理,“仁声〞是指音乐。他认为音乐比说理更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音乐艺术不是通过单调的说教来打动孩子的心灵,而是以其丰富的音乐形象,特有的艺术手段,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及健康向上的歌词,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寓教于乐〞、“寓理于情〞,生动、深刻地引导孩子们求真、向善、爱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使之身心得到健全的开展。针对音乐的特殊成效,我对促进学生德育教育采用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利用歌词内容,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有自己的规律。如节奏的松紧,音阶的上升和下行,大调式和小调式所表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相应的感情基调。当然,为了旋律所表达的感情能够
被学生们理解得更准确,有时还必须对应歌词,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发挥想象的翅膀,在歌词的启迪下,形象地受到教育。
现今使用的初中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不仅具有为初中生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根底。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爱我中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曲调活泼,节奏跳跃,深深激起学生爱祖国、爱民族大家庭的博大情怀;?黄河水手歌?使学生感受到同心合力的劳动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性情;?让世界充满爱?是录制于1986年的中国公益歌曲,表达了在这爱与恨交织的世界里,美好的爱将是永存的,为学生心灵撒播了美好幸福生活的种子。在整个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切入点,充分利用歌词内容,教会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以此激起共鸣,滋润心灵,培养起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
二、把握歌曲旋律,强化德育形象
任何一首歌,其思想性都必须通过歌词和旋律两大根本载体来表达,其中歌词为显性载体,旋律为其隐性载体。教师假设脱离其旋律,单单对歌词进行理解,那么音乐所独有的育人优势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因为歌曲的旋律本身往往是歌曲在思想内容上主要的造型和表现形式,任何一首好歌,其旋律肯定表示某种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理解歌曲旋律的表
现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感情,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适时向他们展示歌曲形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形象,在形象中受到教育。
如在教?国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国歌?前奏:和结束句:教师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相同音进行的旋律作深刻的分析,让学生聆听之后,谈谈自己的感觉,声势浩大、坚决有力的音乐旋律,定会强烈地感染学生。在此根底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象征着勤劳、
善良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勇敢、永不屈服的形象。在这句旋律中,1 3 5 四个音使旋律逐渐升高,学生的情绪也逐渐高涨,好似看到了百年睡狮猛醒之后,发出怒吼,“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抗争的壮丽画面,那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效果给了孩子们强烈的感召力,使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音乐是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鼓舞作用的战歌。经过老师逐句地详细分析、介绍,这些枯燥的音符一下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使学生懂得了国歌是庄严隆重的场合下演唱的,它代表一个国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丝毫不能马虎,要唱好每一个音符,做到准确无误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职责,学生演唱时就特别严肃认真,感情真挚。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自豪感,这种自豪弘扬了祖国的民族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正义、不畏强暴以及斗争中顽强不屈的爱国精神。
三、倡导声情相融,提升教育层次
?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音乐发自人的心灵,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唱歌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十分注重艺术感染力的。为了能让学生在歌曲中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因此,教师教唱歌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唱〞的目标上,还应该教会学生用心感悟歌曲内容,使其产生心灵共鸣。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曲。首先,用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真正打动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用饱含感情的乐声来表现歌曲。上课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运用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注意到了学生内心情感与歌曲情感的交流,加深了学生的内心感觉,深化了心理教育层次。
四、引导区分良莠,营造和谐气氛
在信息迅猛开展的今天,如今的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由于通俗、网络歌曲的平民化内涵,时尚的个性,加以动感的节奏和丰富的音,从而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快餐,也成了青少年音乐生活的首选。不可否认,大局部流行歌曲音韵美好,情味深长,贴近生活,表达的是对个人生活、理想和内心世界的感受;但也有一局部作品粗制滥造、庸俗低下。好的歌曲能催人发奋向上,使人热情澎湃;风格低下的歌曲只能使人颓废,影响心理健康。
有鉴于此,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一面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结合实际,逐渐培养起学生区分良莠、美丑及优劣的能力。对待流行音乐不是“堵〞而是“疏〞,只有让学生走进去,告诉他们区分的标准,通过正确的筛选,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作品,帮助学生理性判断,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另一方面,在我们教育观念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可以通过适当补充校外歌曲的方法,主动占领音乐教育阵地。其实在流行音乐中也不乏表现爱国情怀的歌曲,如:?隐形的翅膀?、?红旗飘飘?、?龙的传人?等;表现真挚深情的乐曲如:?我爱我的家?、?天亮了?等等;也有人生哲理的乐曲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感恩的心?……把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乐曲引入课堂,使音乐课更生动,学生更喜欢,与学生的内心渴求更契合,不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高尚歌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同样,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我们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承当起德育教育的任务,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将音乐的人文审美和教化功能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滋润、情的激荡、使孩子们的声音和谐与心灵行为的和谐同步开展,实现音乐教育塑造学生健康身心、良好品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学校心理咨询? . 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