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受教人数的增加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较长期的供给大于需求的供求失衡这一现状,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机会成本和理性的指导下,面对毕业后的选择和就业中的选择,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断,从而使自己收益最大。
根据学术界的说法,大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即在校人数占到适龄人口的比例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阶段。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已是第30个年头。在30年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于2005年达到15%,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
大学生面对毕业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也在毕业后做了各种不同的选择;在工作时每个大学生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比较和选择。面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各种选择的利与弊,我试图从经济学中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不同机会成本的毕业选择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在经济学中就出现了机会成本这一理论。在经济中,机会成本是将一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的价值。当一项投资的收益大于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该项投资才被认为是有效的。否则,在经济学中就被认为是无效的,或不明智的。一般来说,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时都面临几种基本的选择,出国、考研、就业、创业等。在这几种选择中,根据各
个人的不同的情况,其所形成的机会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根据人们的习惯,将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三种,即A(优秀)、B(良好)、C(一般)。
大体而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选择了出国,那么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研究生毕业后所取得的收益以及现在工作所取得的收益和失业所取得的收益中的一个。根据现实情况来
看,研究生毕业后取得的收益大于现在工作所取得的收益,现在工作的收益大于失业的收益。因此,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选择了出国,那么,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考研。考研的收益一般来讲小于出国的收益。因此,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从机会成本上来讲应该是有效的。但各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其所面临的实际选择也不同。因此,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也不同。
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将各个可能实现的选择作以比较,从而选出收益最大的方案。那么,对于学习成绩为A类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后所面临的选择中从机会成本理论的意义来说其出国收益是最大的,所以应选取出国。对于学习成绩为B的学生来说,由于成绩的原因,一般很难申请到店铺。所以可供选择的便少了出国。从机会成本理论上看,考研收益大于其立即参加工作的机会成本,所以应选择考研。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其可供选择的一般来说就增大了局限性。那么,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其选择就业才是有效的。因此,对于广大毕业生而言,应根据其自身情况而论,选择不同的方案,才能最终使自己受益最大。
二、供求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降薪
对于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来讲,其学习成绩都为C,或C偏高或C偏低。所以,根据机会成本
理论,就业才是最有效的选择,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浩浩荡荡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速度远大于社会所需人才增长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供求失衡。而且,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的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而且就我国就业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需求成反比,劳动力的供给也不例外。因此,随着大学生就业队伍的日益庞大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引起大学生薪酬的降低。据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的月薪在1580元左右,较之2004年下降16%,有关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生毕业就业的起薪还将比2005年降低22%左右,而在其他地区月薪低于千元也屡见不鲜。
从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理论而言,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也必然导致
需求的增加。因此,大学生起薪下降这一现状是市场经济运转必然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应摆正心态,正确接受这一现状。但,同时由于工资的刚性,大学生的起薪也不会无限下降。总而言之,大学生起薪下降这一现状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同时,根据需求理论大学生起薪的下降,也引起大学生需求岗位的增加,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论文
三、替代效应所引发的失业与非理性选择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在经济学中,替代效应是指当一项成本增加时,人们会用另一项成本来代替该项成本,从而使总的成本降低。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存在着这样的替代效应。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工作时,过多地追求物质的要求。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会潇洒地“移情别恋”。这样就迫使单位招聘一些待遇要求相对低且富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从而降低成本,或稍微提高待遇,招聘一些有更高学历的应聘者,增加企业的收益,从而引发了替代效应。正是由于大学生这种过高的物质要求,引发了企业的替代效应,从而反过来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在工作时,还存在着非理性的选择,从而导致摩擦性的失业。据一
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追求发达地区、迷恋大型企业和追求热门职业等一些现象。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毕业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的发达城市工作,而不愿去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或乡镇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认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机遇多、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资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而盲目追逐一些热门职业。如公务员、人事、财会均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职业。根据经济学上的利己和理性理论,一般情况下都会谋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发达城市、大型企业、热门职业,都是利己的表现,但并非理性。大学生不顾自己的专业和自身条件,盲目的一窝蜂似的去追逐大型企业、热门职业,其结果反而是不利己的。因为,首先这些地区、企业、职业的用人要求较高,而且应聘的人多,因此,许多大学生都会是无功而返的。其次,即使被幸运的聘上,在工作中往往也会因为专业不对口、工作压力大或生活节奏快而发生辞职或发展较慢的情况。而一些较不发达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一些普通职业,也许会因为就业难度小而较好应聘,同时自己在这些地方的发展潜力也是相当大,且不会太压抑。所以说这种看似利己的理性选择其实是非理性的。这种现象往往导致一些较不发达城市及一些中小企业和一些普通职业应聘者寥寥无几,而一些大学生应聘无门的摩擦性失业,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