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作文(精选8篇)
关于《过年》的作文篇1
  营造就地过年仪式
  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每逢春节,贴对联、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挂灯笼……这些仪式都是过年的味道。然而,今年春节防疫形势依然严峻,返乡需做核酸检测,政府也呼吁尽量留在工作地过年,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今年就地过年的人员会大幅增加,而如何保持过年的仪式感,笔者认为,下足功夫、做足特、建立机制,才能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感受家的温暖、年的味道。
  下足功夫,让就地过年仪式感一件不落。就地过年人员大多属于外出务工人员或外来人口,较大的物质、精神需求就要求政府不仅要提前谋划,做好前期工作,掌握好就地过年人员所需、所求、所愿,把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帮扶。更要号召更多企业参与进来,保证节日市场和众居家生活充足的物资供应,比如,浙江义乌鼓励就地过年的“大招”冲上热搜,单单20G免费流量便满足了就地过年人员与家人团圆吃年夜饭的仪式感。
因此,当地政府还得下足“功夫”,毕竟便利的物质基础、坚强的心理建设才能让过年仪式感一件不落、一样不少。
  做足特,让就地过年仪式感与众不同。为鼓励就地过年,各个地方拿出真金白银,千方百计用心留人、用岗留人、用薪留人、用情留人,既有天津的“先发后补”为一直在津的外省市户籍员工按照每人3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也有义乌春节期间公交车、停车场全免费的举措。但这还不够,还应该用“特”留人,当地政府可以依托本地及周边资源,景区好的就打造景区旅游过年方式,美味佳肴好的可打造舌尖上的过年方式,或者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过年方式……只有做足“特”,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过年方式,让就地过年的众感受到过年仪式感,才能让他们愿意留、过得好。
  建立机制,为就地过年仪式感保驾护航。号召就地过年是为了减少人员的流动,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工作地过年,还得营造良好的过年氛围。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让就地过年的政策福利覆盖更多人;其次,要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确保政府职责不间断、不延迟,保障承诺履行到位,全方位立体体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责和担当;另外,也要做好疫情防控安全,让这个特殊的春节有序而温馨,为春节里的仪式感保驾护航,让就地过年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关于《过年》的作文篇2
  【今年过年你还回家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实鼠不易”迎来了“牛转乾坤”,百节年为首,临近春节,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处境如何,回家团圆是大家最期盼的事情。然而,应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成了当今热门词汇,“今年过年你还回家吗?”也成了大家见面的流行问候语。
  少了家人的团聚,多了亲人的牵挂,系的是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至春节情更浓。“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阖家团圆是人们对春节的希冀和期待,是节日必不可以少的仪式感,也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们,意味着不能和家人团聚。没有亲人在身边,吃不到家人亲手做的年夜饭,难免少了不少年味。无论身在何处,通过、QQ、视频等形式与家人拜年,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情意。这是疫情面前的付出,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
  省了往来的路费,添了过年的新衣,要的是仪式。每年春节在华夏大地上演“回家过年图”让
作文过年人感动,所有你能想到的出行方式都会成为回家途径,千万里不管路途劳累,只为团团圆圆,和家人共同吃上一顿年夜饭。“春运大军”让各级部门的防疫和服务工作更加“压力山大”,新冠病毒传染率高,潜伏期久,在回家的途中如有不慎就会感染。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很多人放弃了回乡计划,省了往来的路费,不妨为自己和家人购置几件辞旧迎新的新衣裳,让新年有点仪式感。
  低了感染的风险,升了安全的指数,讲的是奉献。今年,中华儿女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这个怪物“年”,集体聚集应对的策略显然已不合时宜,迫切需要以更智慧的方式和更坚定的意志去携手应对,就地过春节、文明过春节、健康过春节的新理念破茧而出。疫情防控的大局考量,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都在为疫情防控做着努力。面对疫情防控压力,“就地过年”无疑是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病毒传播和感染风险的有效办法,无论对家庭、国家都是一种“奉献”。
  不论是分开还是团聚,中华儿女携手过大年的心劲儿不会变,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小家和和美美的愿望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