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简评
雨霖铃 柳永  北宋初期,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名柳七〕的词作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见叶梦德?避暑录话?〕。苏东坡对风行一时的柳永词风深为不满。据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在当时,词决不是由“关西大汉〞来唱的,这话是嘲讽苏词不是词的正宗本,但是它却生动有趣地说明了柳词与苏词的不同风格:前者缠绵婉约,后者恢宏豪放。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为衬托来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很不得意,不得不分开京都〔汴京〕而南行,感遇与伤别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感到前途黯淡渺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情调过于消沉,但有真情实感,在写作技巧上是相当高明、颇具特时。
首先,在构造内容上,主线清楚,铺叙展衍,层折迭宕,浑厚自然。词的上片写饯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写别时景,暗写别时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急雨乍停,船家催发,帐饮无兴,不忍别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痕满面,泣不成声,柔肠寸断!紧接着,下片写别后之境,描绘得历历可感、纵横迭宕:“酒醒〞照应“帐饮〞,“清秋〞照应“寒蝉〞,“晓〞照应“晚〞,“风〞、“月〞照应“无绪〞,“千种风情〞句照应“千里烟波〞句。全词以“离情〞为主线,层层衍转,处处照应,委婉自然。
其次,在描写手法上,衬托点染,白描见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这表如今上片的前三句和后两句中──对饯别时令、地点、气氛的点染,“千里烟波〞句的虚写素描;尤其表如今下片推想的写景句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虚景实写,“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这是推想之景的概括虚写。这些景中都饱含哀怨惆怅的别情,情与景是水融的。
再其次,在语言风格上,缠绵婉约,浅易含蓄,明白晓畅,生动形象。缠、婉,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诸多柳词的共同特。词篇对离别前环境的勾勒、对离别时情态的刻画、对别后远景的描摹,都委婉有致、疏密适度、写得缠绵悱恻、回肠九曲。同时,几处用典也恰切而
含蓄:“寒蝉〞出自?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句,用以巧点时令气候;“长亭〞出自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句,用以点出送别地,暗含别情;?述异记?〔卷下〕中的“兰舟〞,用以为旅船的代称,都用得浅易含蓄,读来明白如话。再者,景物的远描写上,用语特别简洁、生动、形象,如“杨柳〞“晓风〞、“残月〞等都极富诗情画意,与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以这首词为代表的柳词具有高妙的艺术性,所以历代名家对柳永及其词称颂不绝:
夏敬观在?手评乐章集?中说:“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冯煦在?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当是北宋词人之巨手。〞当然,无论这首词,还是柳永别的词,在思想内容上都是有缺陷的,但前人对柳词艺术上的这些评价,那么无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