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演唱歌词的艺术价值
摘要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歌曲演唱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作用着歌曲演唱的效果,了解并把握好它们是歌唱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其中,歌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歌曲的演唱方面所起作用之大令人不可小觑。本文主要是从歌词、歌词意境、歌词对歌唱者的制约和影响来谈论其在歌唱中的作用。
【关键词】歌词;创作背景;意境;歌唱;作用
文学中表达情感最具艺术性的当属“诗好的歌词,当诗不足以抒其情时,就必须以歌唱来表达,将那些优美、精炼、华丽的诗句吟唱出来,这样就更能让人动心动情,达到陶冶情操,深化心灵的效果。歌词便是音乐艺术中歌曲板块文化内涵的体现,它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质量的高低及在歌唱中完成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了歌曲整体的质量。一首歌的歌词有生动的语言,独特的形象,才能刺激听众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激情,从而理解音乐形象。因此,了解歌词的艺术性是值得歌唱者深思并探索的问题。
一、歌词的特点
在我个人理解上给歌词下了一个粗简的定义:用于传唱的、如诗非诗的艺术文学。从所设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白,歌词与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压韵、表达情怀等,然而由于歌词与生俱来的特性,即大众性,又必须使歌词与诗存在差异。
()歌词是用最直接感性的语言表达最强烈深刻情感的一种独特形式。正如诗人李渔所说:“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意之所在者”,另外,明人王骥德则说“世有不可解之诗,而不可有不解之曲”。由此可见,歌词并不追求高深莫测,歌者或听众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解其意。
(二)歌词必须拥有简明扼要但又不乏生动的语言。通常一首歌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这就使得歌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抒情达意,内容上写什么就是什么,情感上表达什么就是什么,言何志吐何意必须做到清晰明确。歌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的美》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此首歌曲的歌词,直抒胸臆,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热烈但不含糊。在歌曲的第一段就通过“云雀唱着歌在天上飞、农场青青牛羊肥、青稞飘香惹人醉”等词句来抒发“家乡”的美,赞美“家乡”,表达热爱“家乡”的深刻情感。歌词并没有高深莫测,但却可以将一片活生生的美丽富饶的土地展现在歌者及听众面前。这样的歌词就能在短时间内把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三)歌词需要一个鲜活的形象。这并不是说要使歌词给人一种距离感,而是要让人感觉不俗气。比如说可以把一个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用语言包装后,使人感觉新鲜、产生兴趣。这就需要通过词作者对事物的创编,将事物原有的死板的形象进行激活,使人重新审之,赏之。如歌曲《茉莉花》,它表现的是主人公想摘花又怕看花的人骂的复杂心情,如此加以情景的烘托,茉莉花原本呆旧的形象就鲜活了起来,并充满画面感,且能使歌者并听众产生丰富的想像。这样的歌词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再配之音乐的旋律,就能把形象更鲜明地活跃于观众的眼帘及内心,并能使人有“唱之”的欲望。
二、歌词与歌曲旋律之间的关系
一首歌若没有一个好的歌词易导致歌曲的意思不易被理解,不易被传达。反之,若词写得登峰造极,曲却平铺直述,曲风也不突出的话,这首歌的整体性也随即被破坏,词的优秀便显得无济于事,歌也便不为一首好歌。可见,曲与词是密不可分的,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呼应的关系,且都有未完成性和非自足性,需要另一方的补助。
(一)歌词决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首先在歌曲风格上,乐观还是悲观,雄壮还是哀伤,阳刚还是柔美,赞美还是讽刺,逆反还是顺势等。这个基调由词作者所定,是不能被其他因素
左右的。其次,歌词作者还决定了歌曲内容的基调——为国牺牲还是爱情至上,忠贞不二还是唯美多情,祝福母亲还是赞美父亲等。这个内容基调是无法更改的,它决定了一首歌的基本类型,表达歌曲的中心思想,是整首歌的纲要及核心。
(二)曲子的速度与节拍牵制着歌词的韵律。一首欢快的歌曲,它的歌词不可能太稀疏,相较慢速歌曲来说,欢快歌曲的歌词密布程度则会显得偏大。另外,曲子的节拍主导着歌词的分布与结构。歌曲《美丽的心情》,“山青青”“水蓝蓝” “灯闪闪”等诸如此类结构的歌词在歌中可谓是屡见不鲜。这首歌的歌词的分布、结构、密集程度完全体现了欢快的三拍子的特点。可见,曲在这方面对歌词所起的影响。
(三)曲子在自我分段的同时也间接地把歌词划了个段落。一首歌曲往往由很多个乐句组成,而各乐句的情绪又不相同,这就如同一个人的情绪会有平静时候也会有激动的时候。歌词一般随着曲子的情绪变动而变动。如歌曲在高潮部分的时候,歌词内容也应有相应的高亢,能激动人心的语言。歌曲《枉凝眉》的歌词就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这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市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啊,啊······”从这首歌当中,我们可以很轻而易举地到歌曲的分界点,词曲相当贴切地融合
在了一起,无论是单从曲,或者单从词,我们都可以将歌曲的高潮出来并不费吹灰之力,两者达成了极大的统一。所以歌的词与曲之间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两相呼应。
三、怎样理解歌词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于歌唱者来说,歌词不是外界的,而是属于演唱的一部分。我们常常演唱到不同时代、时期的歌曲,这就意味着歌词的内容、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歌唱者要吃透歌曲原有的材料,对其深入了解,反复琢磨歌词用意之所在,然后在演唱中展意驰情,同时需要歌唱者拥有“自我”与“对象”之间的转换能力。需要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投入到作为“对象”的歌词当中,从而将歌词化为自己生活的语言,生活的状态。简言之,就是将歌词虚拟成自我生活的现状,用歌唱的方式完成心灵的独白。这就好比一位优秀的演员会想方设法对所演角进行参透一般。一位优秀的演员会通过对角生活年代,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再配以演员自身的技艺及情感的融入,因此才能达到演戏“入木三分”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演员在接拍剧本的同时会因为剧中角的缘故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同理,要想演绎好一个声乐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作品,继而才能正确地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对于词来说,若无法对它的创作背景进行一个全面的了
解便很难使演唱者与歌曲合二为一,至少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而在不能情景相融的情况下则绝对达不到最佳的演唱效果。所以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便显得至关重要。
(一)正确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
“背景”对于一个事物的本身来说起着根基的作用。要想在歌唱中有好的表现,那了解其背景是个极其必要的环节。下面通过《黄河大合唱》这部组曲的歌词来解释了解歌曲背景的重要性。它的歌词是由光未然以黄河为背景,于抗日战争年间而作。1938年秋,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子激发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它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黄河的气魄。而假设一个完全不知晓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了解那段年岁老百姓水生火热的日子的人来唱黄河大合唱,必然无法体会那种悲情。反之,若让自己在情感上成为那个时代的人,情真意切地感受后,才能更贴近作品,从而更好地感动自己,感动观众。
(二)准确把握歌词的中心思想
歌曲的中心思想也就宣布了其存在的价值。在不知晓中心思想的情况下,演唱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技巧的堆积,而歌曲的中心思想主要通过歌词来表现。就拿前面所举之《黄河大合唱》来说,它不但有一定的创作背景,更有着价值不菲的意义。它热烈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并痛斥了侵略者的残暴,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意义所在,它才能被冠以“经典”。并能在那个年代激励如此多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保卫国家,也成了人人爱听、爱唱的歌。可见,一首歌的歌词必然要有一定的意义,若失了这个意义便会令整首歌的创作或演唱显得盲目,以致难以入众的眼,这也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个歌者来说,对歌曲的认知并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歌词表意中,更要明白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并准确地去把握,用适宜的语气、表情、音调、气息、表演等来演绎歌曲,使听众能通过歌者的演唱感受歌曲的情感。
四、怎样应用歌词来歌唱
(一)正确的咬字、吐字
一首歌怎样才能由歌唱者唱出来?答案必然是同各个歌唱者对歌词的发音表达歌曲。显而易
见,咬字、吐字问题对歌唱的影响之深远。演唱者必须通过最基础的咬字、吐字来传递歌曲的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否则将失去演唱的意义,这就表明了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歌唱是讲究自我感动与情感传递的艺术,而咬字、吐字就是能否完成感动与传递的关键所在。为了使听众能听清楚歌唱时的语言,就必须以清晰地表达语言为前提,因此就要做到“字正腔圆”。发声前以“声”为主,发生后则以“韵”为主,再有就是“归音”的问题。如发一个后鼻音“feng,出声前要强调“f”,出声后要把重点移置“eng”上,最后则要鼻音强调“ng”,进行归音。这样的发音能让听众更清楚歌者在唱什么。一个歌唱者如果存在较大的咬字、吐字问题,也就表明其歌唱技巧掌握地不够扎实。而“不清不楚”的演唱会直接导致降低听众对演唱者及演唱歌曲的喜爱程度。因此,咬字、吐字问题是歌唱中必须克服的重、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