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12篇
【篇一: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打破一切常规,看到书名我觉得是叫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局限于形式,突破传统思维,敢于创新。
本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经理人如何到职员的才干,善加利用每个人的才干。于是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明星员工。本书作者认为人是无法改变的,能够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人往往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如何界定自己具有那种才干,如何区别自己的才干和技能?作者认为才干是先天的,先天的才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才干所表现的结果会一样吗?我认为具有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努力也是枉然;而不具备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只要他肯付出足够的努力也会变成优秀的行业精英。
才干大致分为三种:奋斗才干,思维才干,交往才干。奋斗需要动力,思维是一种习惯,交往
取决于态度。作者认为动力,习惯,态度都是才干,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可以养成,态度也可以被改变。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才干,现实中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个特殊的才干都能发挥出来,很多时候都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所以很多人别无选择,能够发挥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就很不错了。是否能让自己的才干被发现加以利用已经不重要了。只能是改变习惯,改变态度来适应社会。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谁能抵制对金钱,名誉,地位的追求,爱岗敬业就成了升职转岗的垫脚石,贪婪是人的本性,话又说回来,人不贪婪社会就不能进步,满足于现状,公司也不能发展。如果一名员工在一个岗位的优秀,公司如何保证这名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否则他能优秀多久。
我们只能做到有限的发挥个人特长,努力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环境,以达到适者生存。在思维上放飞自己的思想,挣脱束缚,努力创新。行动上仍是按传统的模式工作和生活。不要抵制新的观点,选拔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现阶段不能完全利用,这是一个未来企业合理利用人才的理想模式,需要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支持。能够利用其
中很小的一部分,亦是新的组织模式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别人观点是别人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企业文化及认知度,不管红尘俗世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择的方式如何,我们像往常一样寻求完善自己而进步,在进步中迷茫,在迷茫中逐步坚定。
【篇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在我一贯的思维里,人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且觉得能举出身边的事例。但在看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后,开始重新思考,人到底是不是可以改变的?
书中所称,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这一结果经过二十多年对成千上万企业的优秀员工、优秀经理研究所得,不得不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比起一些纯理论书,这书似乎价值还不错。
书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用人作了较深的指导,而我,却喜欢用它来验证周边的一些人一些事,看看书中所载是否有理可言。我一直觉得己在试图或正在逐步努力地改变自己,我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因我而在变化,我也一直以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再慢慢地用心地
去努力,弱势始终会消失。
从小,父母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教育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要养成偏科的习惯。自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被灌输了发现缺点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的观点。到出了学校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上司又告诉我们,你哪些方面欠缺,要在一个月内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发展
但这本书,完全将这种观念打破了。虽然这本书的着重点是在说明一个企业中,作为一名高层管理的重要性与优秀高层管理的特点,但从这些观点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是不会改变的,如能多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举了无数的优秀事例,证明明星企业明星部门的优秀高层如何根据员工的优势,发展员工的职业,员工在此职业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与快乐心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经理整天在绩效差的员工谈话,经理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绩效一般或弱的员工上面,对优秀员工所费时间最少。
想到这里,我自己倒有些矛盾了。看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不错,人性本不同,何必要去塑造一千个一模一样的哈姆雷特呢?再说,怎么可能塑造得出来?但又联系实际来看,身边的从事管理的朋友及社会上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去
年热播获得了无数个奖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所表露的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曾被多少人用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解读,用来激励后进员工!这些传统的大众的智慧,获得了好的收益,取得了好的效果吗?答案,也许只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但就我所知,我的前一家公司,去年就《亮剑》的精神专门进行过一次培训。但现在的业绩比起去年,却并没有任何好转。
回过头来,更进一步理清头绪,一个人的优势,包括自己,都难以发现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整天抱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碰上一位也糊涂的上司,就更麻烦更不知所从了。这么看来,要变得优秀或发挥自己的优势,还真需要一个伯乐啊!从这书中得知,不管是企业,还是周围的朋友圈子,或是一个家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如需获得双赢,只有互相去发现彼此的优势,并使这优势良好地充分地发挥,而不是死抠对方的缺点,然后拿对方的缺点说事。要达到这种境界,在我,还很需要好好修炼。
总之,《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书从总体上来说,还算不错。从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事实为证,改变了我们传统智慧中的一些观念,却又将传统智慧——“本性难移”阐明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篇三: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作文】
看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我试着”反常规“的去思考当下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普遍面临的”员工荒“问题。或许”员工荒“背后蕴藏着如薪资待遇、个人发展、独生子女、”90后“个性等等因素,但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的经理创业。“
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偏重于金钱,有的着重于权力,有的侧重于个人成就感。甚至有人说:七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八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九十年代的人则是为了成就而工作。长久以来,大多数的管理者一直在研究员工待遇、绩效、流动率等一切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身上,却很少在意过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每间公司不乏人才,但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材,甚至于人财。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
亮剑读后感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自己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享受工作并从中创造最大价值。
打破常规就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就是要向常规思维、行为、习惯、经验挑战,不破不立,破旧方能立新,只有改变旧有观念,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篇四:《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一定没有玄幻小说那般轻松愉悦,带给我的是很多的反思,对我对员工对干部的反思,所以无论是老板、员工或是一线经理人都是一般值得去读的一本书。
看到《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下面简称“《书》”)封面的时候,我却嗤之以鼻,我从不相信有所谓的“成功秘诀”,这与说自己会咒语一样荒唐的slogo,所以猜想这是一本典型的成功学读物。
带着叛逆的心我走入“马库斯·白金汉”“与柯特·科夫曼”的著作。在《书》的前面很长的篇幅,都在以各种观点印证《书》中提出来的12个问题对公司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裨益。让我想到或许这本书是在卖盖洛普公司的调研的“狗皮膏药”,事实上越看下去甚至让我失去耐心。
从第三章开始,我才真正阅读到脱离“卖狗皮膏药”的正题,“选拨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书中运用大量丰富的真是的故事,有正面的有错误的证据逐步把我带到反思的意境中去。我结合自己的公司不断对照、怀疑、猜想一个一个的论点、故事、方法,确实给我带来很多优秀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
一、人并非完美,发挥其优势
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吗?我们是高傲的,自卑的,健谈的,稳重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做什么工作才是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等等的思考,都不仅仅对老板、经理,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仔细定位。
二、爱岗敬业
升职调岗,还是爱岗敬业?我们追求事业、金钱、名誉,一个公司如何让一个岗位设计中去满足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追溯下去,或许能让我们很清晰认识企业文化的真谛。
三、每个人的标尺
什么是优秀,跟自己比,跟过去比,跟同行比,还是?我想很多公司都愿意把标尺和目标结合起来,以结果导向。但是,我们都真正认识到结果吗?
四、残酷的爱
做公司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理解了这个意思。从开除第一个员工的束手无策,彷徨失落,我渐渐明白了残酷的爱。最残酷的其实是我们的放任。
五、忘记这本书的大部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篇五:《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两周前我boss把《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借给了我。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的书。以前听说过Q12只知道是12道测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问题,并不知道它是双面测试的工具。乔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Q6的问题最具有威力的,员工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明白工作将从哪里入手,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读完它我感受颇多。
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要求很多,却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精神上的诉求。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极大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激情。一线经理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推进基层员工的成长,从而间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且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它才能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从Q12侧面对企业也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因此书中一直强调一线经理就是催化剂,优秀经理应明确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培养他。这四项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好它,侧需要你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我
们必须知道我们究竟能使一个人改变多少。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技能,知识三者的区别。知道这三者之间那些是可以教会的,那些是先天的。要知道如何提问,才能透过一名求职者自我表现的欲望,而揭示其真实才干。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教会,才干是无法教会的。
那何谓才干?说起来是一种性格,或者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近乎先天的优势。有人天生就善解人意,或者对数字极其敏感。而其他人即使经过大量的训练也未必能达到他们没有刻意练习就能达到的水准。我们应该帮助每个雇员避开弱点,将其长处发挥。而不是试图改变当事人,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员工。我们要真心去关注员工,知道他们的喜好,优点和弱点。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书中这句话很经典:离职的员工并不是要离开公司,而是要离开他们的经理和主管,经理和主管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对员工的关心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会左右员工对公司的看法。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我们团队的发展。因此优秀的经理应该打破一切常规,改变传统智慧的观点,来解决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