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故事(6篇)
弟子规的故事1
弟子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当哥哥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兄弟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弟子规 全文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重义轻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懂礼的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
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
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粗心的司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弟子规的故事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听着低年级小学生朗诵的《弟子规》,我不禁联想到了二年级时,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的情景。暑假里,张老师让我们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练*背诵《弟子规》。不到两个星期,我就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了,圆满地结束了假期背《弟子规》的任务。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假期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老师检查作
业时,我背的非常熟练,因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心里得意洋洋,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其实,我当时并未真正理解文中的内涵,只为完成任务而背诵。
记得一次周末,爸爸妈妈要去奶奶家,爸爸见我闲着便问“颖萱,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想:奶奶家的屋子没有我们家的屋子干净,进门又不能换鞋,还是不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还要写作业呢,你们去吧。”爸爸妈妈走后,我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
一天早上,我值日。走进校园听见一年级同学正在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想到之前我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越想越难受,连路边的小树也似乎在嘲笑我对爷爷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又是一个周末,我主动要求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一进门,我看见奶奶正在打扫院子,连忙跑过去帮忙,奶奶见我这么懂事,眼角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以后,虽然我有许多事不情愿去做,但一想起《弟子规》的教诲,我便努力去做到。
《弟子规》,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弟子规》,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
弟子规的故事3
我喜欢读《弟子规》这本书,因为它告诉了我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别看我现在把《弟子规》当宝贝,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记得在上学期的时候,爸爸到书店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刚开始,我还认真地看,但是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因为很难看懂它,又没有
什么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就把它搁在一边了。
这学期,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学校新星小文社编的《弟子规》。我心想:又一本《弟子规》!还这么小本的。回到家我随便把它丢在桌子上,就没再管它。吃完饭,我听到爸爸自言自语地说:“这书好!这书好!”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嗨!原来是老师发的《弟子规》小读本。我对爸爸说:“这有什么好,跟你买的一样,只是它比你买的小本多了!”爸爸说:“孩子,你看看,这本书除了有拼音,书后还有易解。最特别的是这书很小,携带方便,可称之‘口袋书’,你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翻开一看,哟!真的是这样。我开始目不转睛地看起来。
随后的几天里,我把这本《弟子规》读了一遍又一遍。读懂了许多道理,如读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我知道了父母叫时,我们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情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这些道理我以前都不知道呀!看到这里,我想到*常吃饭、做作业,我都要爸爸妈妈叫了又叫,还经常顶嘴,借口、不认错。我感觉自己做得很不对。
我决定认真学*《弟子规》,每天按《弟子规》里说的去做,成为一名成绩好又懂事的孩子。
弟子规的故事4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
地方再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