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辛弃疾词与陆游诗的比较鉴赏
作者:***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3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42-01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辛弃疾的两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两首诗《游山西村》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对这两首诗词进行纵横比较后发现,有许多的共同点,本文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游山西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革职后隐居江西上饶农村所作,《游山西村》为陆游罢官后退居故乡山阴所写;两首均是农村生活的风情画卷,且生活气息浓郁,均在景物描写之中流露出浓浓的热爱之情。文题较相似“夜行黄沙道中”的“行”字和“游山西村”里的“游”字作用相同,文中无一“行”字、无一“游”字,但均扣住“行”或“游”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一路风景 一路情辛弃疾的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行走在有山、有水、蝉鸣、蛙唱的黄沙道中。描写了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为读者展示一首优美的夏夜圆舞曲。作者陶醉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之中。在欣赏夏夜美景的同时,憧憬着丰收的美景,在欣赏夏夜美景的同时,感悟着农民的幸福。
        《游山西村》中时间是一个融融的春日,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山西村,事情是在山村中游乐。诗人也选用了人们熟悉的腊酒、鸡黍、青山、绿水、柳林、繁花、萧鼓、春社 、明月,勾勒了一幅朴实鲜明的画卷。透过画卷,我们领略到了一种流动的美,与诗人一起体悟着游山西村的乐趣,一起感受着农民的热情好客,朴实淳厚。
        悄静的夏夜图,热闹的春日景,流露着辛弃疾与陆游一样真挚的热爱农村、赞美农村的情感。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首诗,一首词,同为革职罢官之作,同为年事已高(革职时辛弃疾年已五十,陆游年
已六十有八),同样的宋金对峙,同样的南宋苟且偷安。时隔三年,先后完成这两个作品(《破阵子》写于1189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1192年)。同样的时隔三年,相继去世,均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忧愤而终。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运用“梦”的形式,表白着同样的报国杀敌的不死之心。
        1、相似的处境 相同的梦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主义,起义失败后当过不同地方的长官,他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和打击,闲居家乡二十年,但杀敌卫国的念头一直未断,在1188年于志同道合的陈亮(字同甫)共商复国大计,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年写下这首词,但这已是词人被罢官的第9个年头,词人用蓬勃的激情把我们带入千军万马奔腾厮杀的塞外战场。
        陆游少年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青年才华过人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老年时力主抗战深受投降派打击。虽然年事已高,虽然无职无权,但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宏伟志愿仍日夜萦绕在心头,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梦,把我们带入一个“铁马冰河”的梦境之中。
        2、相同的梦,不同的做法
        满怀的杀敌报国之志,无比悲壮残酷的现实状况,让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东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壮烈与悲凉,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的在“梦境”中展现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等多方面情形,生动地再现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绘声绘,格调激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最妙是在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回到现实,用一句否定前面九句,以末尾五字否定前面几十字。也可以说:前面九句写的酣畅淋漓正为加重末尾五字的失望、悲愤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仅在宋词中少有,在古诗文中也很少见。
        相比较《破阵子•为陈东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一七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的杀敌戍边之心,同样天地可鉴。这首诗最大的特是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达自己“年即老而报国志不衰”的精神。诗的开头两句紧密相连:“僵卧孤村不自哀”续写自己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为什么“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了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思”而不能成眠,不能成眠自然感知外面的风雨,也就必然产生联想,终于幻化成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只因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纵观辛弃疾的两首词与陆游的两首诗,不禁为他们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