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古诗解释
    辛弃疾(11401207年)是中国古代著名文豪,他凭借自己惊人的文采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就是《芙蓉楼送辛渐》,它反映了辛弃疾为唐王昌龄(11271193年)由衡阳送到洛阳时感受到的各种情思,以及许多当时的社会画面。
    这首诗以“芙蓉楼送辛渐”为题,其背景是辛弃疾在衡阳的芙蓉楼前,为唐王昌龄送行。文中,辛弃疾经历了离别的悲痛,“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明他对花朵的好奇,以及对时间的思念。他一再抒发了唐王昌龄的辉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明他对昌龄辉煌的延续性的期望和期许。
    随着诗的推进,辛弃疾充分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画面,他登上马背,只见鸟啼三山中,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渴望;他还描绘了当地的文人骚客,“无言谁会凭阑意,知君万里路兮何由”,表明他对文人的眷恋和热爱;他还抒发了驿使、仆人和市民在昌龄起程时的欢乐情思,“唤车声催晨曦,意欲看山复照”,表明他对当时人们欢送昌龄的热忱之情。
    作为一位文坛大师,辛弃疾写的这首古诗深深影响了后人,他没有写出昌龄政治活动的热闹,
而是通过写情思、客、文人骚客、市民欢送等,来表达了自己对昌龄出发时对对地方社会的怀念之情。辛弃疾用这首优美动人的诗歌,实现了以文会友的深切愿望让亲友们怀念起他们的友谊。
辛弃疾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