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王粲:七子中,诗文成就最高的人
作者:木匠
来源:《北广人物》2019年第14
        建安七子中,王粲虽没有孔融的学问大,但论文采,他却是七子中最好的一个,就是与七步能诗才高八斗的曹植比,也不遑多让。《文心雕龙·才略》尝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后世之人,更曾把他与曹植并称,日曹王
        三公之后,14岁作文让蔡邕自愧弗如
        王粲,字仲宣,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出生于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祖籍山东邹县。他的曾祖父王龚汉顺帝时,做过太尉;建安诗歌祖父王畅汉灵帝时,做过司空,父亲王谦曾为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相当于幕僚长)。
        王粲自幼天资聪颖,性喜读书,且有过目不忘之能,据说他在塾中,每作文,都是一挥而就,从不修改,以至于老师、同学经常会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而别人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
改出来的文章,还是不如他的文章做得好。他十来岁时,就已广有文名了。那是个很看中出身的时代,我在上一篇介绍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大将军何进原来就是一个屠户,是靠着他妹妹进入掖庭,得到汉灵帝的宠幸,后来又被立为了皇后,才当上这个大将军的。何进在当上大将军后,就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两个儿子。可是身为三公之后的王谦态度却很明确:我虽然在你手下做官,但我儿子却不能娶你的女儿。但如此一来,也就得罪了何进,只好称疾辞官,回到故里,不久,竟真染病身亡了。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汉献帝在董卓的胁迫下,西迁长安。王粲也跟着去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邕(也就是蔡文姬她爸)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蔡邕是当时满朝官员都很敬重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府每天人来人往,门前的道路都经常会被来见他的人乘坐的车马所堵塞。天,蔡邕正和客人们聊天,忽有门人来报,说王粲来了。蔡邕一听,急忙起身迎了出去,匆忙中连鞋子都穿倒了。当众宾客看到王粲,发现他不过是个身量不高,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的小孩儿,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蔡邕则拉着他的手,给大家介绍说:这位是王司空的孙子王粲,他是个奇才,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应该全部都送给他。后来,蔡邕栗然把家里的书全都送给了王粲。想来,如果不是得到了蔡邕的藏书,王粲也成不了三国时期的大藏书家。
        初平四年,17岁的王粲被召为黄门侍郎。但其时汉室早已名存实亡,长安局势非常混乱,王粲觉得这里不易久居,就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荆州,投奔了自己的老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虽收留了他,但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说话、做事,又不拘小节,所以也不太把他当回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了刘表,刘表欲发兵讨伐。王粲就写了一篇《三辅论》,说刘表此次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由于这篇文章不仅写得颇具文采,更把话说到了刘表的心坎上,刘表这才对他重视起来。
        依附曹操受重用,悼好友曹丕坟前学驴叫
        建安七年,也就是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又让王粲分别给这两兄弟写了封信《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而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令人击节叹赏。
        建安十三年,刘表卒。王粲曾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不久,曹操攻占荆州。王粲也就归附了曹操,并被任命为了丞相掾。一次,曹操在汉水之滨,设宴招待百宫,王粲在
给曹操敬酒说:当今天下,袁紹在河北,依仗自己兵多将广,欲夺取天下,但他虽然爱惜人才,却不会重用人才,因此原来投到他门下的那些人才,最终都离他而去了。从前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效仿周文王。也有很多人才来投靠他,但他同样不善于用人,结果当危难来临之际,就无人能辅佐他了。只有明公您,知人善任,能让备方贤人望风归附,这是只有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才能做到的啊!这马屁拍的真叫一绝。曹操一高兴,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听用。
        建安十八年,曹操成为魏王,王粲被任命为侍中。据《典略》,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时,钟繇、王朗等魏卿相,亦一时之辩才,但他们只要遇到王粲,就都说不出话来了。当时,旧典章已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典章,王粲与卫觊等人便承担起了制定新典章的任务,并很快就大功告成了。王粲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赏识和重用,还和曹丕、曹植的关系非常好。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是(公元217217日),王粲在曹操南征孙权返回邺城途中染病身亡,享年41岁。关于王粲早亡,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话说王粲20岁时,曾遇医圣张仲景,张对他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如若不然,到了40岁,眉毛就会脱
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的。但如果你现在就开始服用五石汤,到时候,就不会死了。可是王粲却很不以为然。过了几天,张仲景又看到了王粲,就问他:你吃药没有?王粲便骗他说:已经吃了。张又认真地观察一下他的气,说:你在骗我,你根本就没有吃药。为什么你要如此地讳疾忌医呢?王粲还是不信他的话。果然20年后,王粲的眉毛就全脱落了,眉毛脱落昏半年,他就一命呜呼了。
        据说在王粲下葬的时候,曹丕(当时还是世子)也来送葬了,他对在场的王粲生前的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不如现在我们就起学一次驴叫,来为他送行吧!于是,大家便在他的带领下,学起了驴叫。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写一篇《王仲宣诔》,称他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由此可见,曹氏兄弟与王粲的交情是有多么的好。王粲现存诗文50余篇,以赋的成就最高,赋中又尤以他在荆州时写的《登楼赋》最为有名: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
兮,假高衢而骋力。……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兽狂顾以求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志·王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