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咏史诗诗史
作者:潘硕珍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的时候,不妨适当穿插些相关的诗歌,让学生体会该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解决与诗句有关的阅读材料题,并和学生一道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与历史有关的诗歌种类分为史诗咏史诗诗史
        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如《荷马史诗》。
        咏史诗是后人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写作的诗歌,追怀古人古事,凭吊名胜遗迹,抒发自己的见解与抱负,达到借古讽今针砭现实的目的,篇幅比史诗短小得多。咏史诗的开山祖师是东汉的班固。他的《咏史》诗,歌颂了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事件。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乘龙舟游江都,沿途的官员为招待他,生活极端奢侈。唐朝诗人皮日休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汴河怀古》),既有批评,也有赞扬。历代咏史诗的名篇还有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牧的《赤壁》、李商隐的《马嵬》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归入咏史诗范围中。
        诗史则指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诗史是当代人对当时社会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的诗性反映,注重比较客观实际地表现社会画卷,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资料。中国古代有六经皆史的说法。《诗经》中的鲁颂商颂周颂即为诗史。建安诗人创作出大量生动描绘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落的时代,他将安史之乱的痛苦经历,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晚清时期,诗界革命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的代表作有《冯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反映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他的这些诗歌就是诗史。19315月,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二十万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指挥中央红军向敌军猛烈袭击。战斗胜利后,红军从富田向东横扫,一直打到建宁,十五天走了七百里路。为此写下诗篇: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写的诗史,篇目较多,与长征有关的诗词如《七律·长征》、
《忆秦娥·娄山关》,其他诗史有《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我们说诗史较建安诗歌史诗真实可靠,是因为诗史描绘的是作者或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史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于19494月写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教师要在学生们齐声朗读后,予以点拨,教会学生做有关这首诗歌的材料解析题。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三大战役后的渡江战役;虎踞龙盘今胜昔,南京即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六朝古都(古人认为此地有帝王气象),定都南京的还有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写的这首诗歌里,特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联系下一句天翻地覆慨而慷,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19494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了。抗战时期的诗史,当推田间的《致战斗者》。若将歌词也视作诗歌,还应包括《在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等。而《南泥湾》、《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等歌词真实地再现了大生产运动开展的空前势力盛况。集体创作的《天安门诗抄》反映了十年的黑暗现实,很好地发挥了诗歌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的杂文一样,是戳向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一把把匕首。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予以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
即以诗义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优化方案·历史必修3》)学习史诗咏史诗诗史,就是为了澄清史实,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岷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