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卷(选择题 30分)
一、(每小题2分,共 20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A.鼙鼓(pí 踯躅(chíchú)栖鹘(qī hú 萦纡(yū  迤逦(yǐlǐ
B.满襟(jīn)楼观亭榭(guān)会稽(kuàijī)鹧鸪(zhègū)凝睇(tì
C.回眸(móu)肤如凝脂(shī) 玉扃(jiōng  水裔 (yī葭苇(jiā
D.眇眇(miǎo )  袅袅( niǎo)  修葺(qì 潺湲(chányuán 薜荔(bìl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 《汉书》国别体
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
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
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偏重指精神气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为慷慨激昂。“建安风骨”主要指的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爽朗刚健的风格。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温庭筠诗写景最工,有机趣,重“活法”被称为“诚斋体”。
5.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6.《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建安诗歌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7. 博览书,通晓古今,我们追求不懈,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B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
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C.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诗中“浮云”这一意象都指游子。
D.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文学名著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 
A. 《三国演义》第50回关云长义释曹操是因为念及当日曹操许多恩义及五关斩六将之事,这些恩义包括曹操赠宝马、锦袍给关羽,五关斩六将之时,曹操两次发公文通告各关隘放行,第三次派张辽传谕任便放行。
B. 《三国演义》写人善用衬托之法。为写关公之勇,先写颜良之勇。先写颜良斩宋宪,劈魏续,败徐晃;再写关公于万军之中手起一刀刺颜良于马下,割其首级,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这样层层衬托,写出关公神勇。
C. 宝玉携了一套<<西厢记>>,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二人共读《西厢》尔后,宝玉随袭人去大老爷那请安。黛玉只身回房,在梨香院墙角听得《牡丹亭》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又往下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D. 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后来尤三耻情拔剑自刎,柳后悔莫及,也拔剑自刎。
9.下列横线上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庙在山西麓            信造化尤物也
B. 实不                碧峰巉孤起
C. 杏仁澄之            此得名也
D. 自舟中望山,突兀        徙倚久之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目妙妙兮          洞庭波兮木叶
B.荒忽兮            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      如金山 、焦山 、落星山之类,皆天下
D.薜荔兮为帷        合百草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崇。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之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母葬,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注:①擿:揭发。  纪纲:仆人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者始伏其辜            伏其辜:供认罪过
B、至于权要请托            权要:以权力要挟
C、于余姚立邸,颇纵横      纵横:豪华气派放纵蛮横
D、及归,还堵,不负饥寒    还堵:四周土墙
1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无为多言,吾得之矣          B.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C  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D.山阳人吕文度,有宠之于齐武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句子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多言,吾得之矣(指代判断牛属谁家的方法)
B、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指代因病而死的人)
C、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指吕文度的官职)
D、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指宪之)
14.全都能表现顾宪之“清俭”的一组是(     
①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②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③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
④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⑤文度后还母葬,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⑥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
A、①④      B、①⑤      C、②⑥      D、③⑤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即任南宋建康令,决冤狱,拒请托,抑贪残,百姓因此心平气和。
B、顾宪之在衡阳为官时,一心为民处置瘟疫造成的祸害,并教化民众,使全郡大冶。
C、顾宪之志节刚正,治理会稽郡时,抑制权臣在乡里大造官邸,不与其相交往。
D、顾宪之虽连任宰郡,却无甚私财,病重还乡之际竟“不免饥寒”,足见其一生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