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UE
·读史·人物DUSHI ·RENWU
曹禺,湖北潜江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一度显赫又急剧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于襁褓之中失去生母,却由深爱他的继母抚养长大。幼年时的曹禺内心情感丰富,
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典诗文,不到十岁已读完四大名著。十二岁时,曹禺便投考南开中学。南开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共同创办。曹禺进南开的时候,正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旧的营垒之时。鲁迅、郭沫若、
郁达夫都曾对曹禺产生极大的影响。1925年曹禺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南开中学龄前的文学会,次年,即与王希仁等同学为天津《庸报》办起了一个名叫《玄背》的文学副刊。曹禺的第一篇创作小说,名曰《今宵酒醒何外》,是仿造郁达夫小说的路子做的。
在文学的道路上,曹禺也曾迷恋过诗,只是他童年的遭际,决定了他对戏剧的向往和迷恋。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把话剧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在校内推广。对南开新剧团作出大贡献的人,说来大家颇不陌生,他就是从前清华学校时期的教务长,张彭春仲述先生。张彭春早年赴美国留学,与赵元任、胡适同学,虽攻哲学教育,对戏剧却格外喜爱。时值欧美小剧场运动兴起,他受其影响,热心于创作演出。没有张彭春,就没有南开新剧团,也就没有后来戏剧家曹禺。是张彭春慧眼识才,把曹禺从庸众之中力拔出来,使之成为当时南开一颗光辉夺目的戏剧之星。
曹禺曾经报考过协和医学院,却因数理化成绩稍差而落榜,不得已上了南开大学政治系。曹禺深爱南开,正是在这里,他的戏剧天才得到发现;正是在这里,他与张彭春合作,改编了英国戏剧高尔基华绥的作品;也正是在这里,张彭春对他殷殷期望,送给他《易卜生全集》的英文版,盼他成为易卜生那样的剧作家;还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雷雨》的酝
2010年是我国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诞辰100周年,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纪念这位文化巨人。曹禺,
一个丰富而感性的人,一个伟大的戏剧大师。
●蓝
曹禺
话剧日出
.....
雷雨过后是日出50
DUSHI·RENWU读史·人物
酿。然而,他太厌恶政治经济之类的课程了,当他终于向校方提出要报考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时,南开的态度是要考可以,考不上不准回南开。曹禺此时已是背水一战,别无退路,
相对南开而言,清华是民主多了,开放多了。清华西洋文学系在民国十七年就改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但习惯仍沿用旧称,系主任王文显是戏剧家,不少学生受他的影响,如张骏祥、袁俊、李健吾都是他培养出来的。而曹禺则是最受瞩目的一个。这个时候,清华产生了“龙、虎、狗”三杰之说。“龙”就是钱钟书,“虎”则是曹禺,而“狗”是对颜毓蘅的戏称。
曹禺自进清华后,刻苦研读西文戏剧名著,他不满外文系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法,老是逃课进图书馆。为了《雷雨》人物的酝酿,他为每个人物写了小传。清晨他就跑到图书馆二楼的杂志室,在一个固定座位上开始写作,一直到夜晚十点闭馆,有时甚至被锁在馆里。1933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23岁的曹禺完成了他在中学时就开始酝酿的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经巴金先生推荐,发表在《文学季刊》上,从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升起了。两年后,曹禺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又写出《日出》。不久,《原野》、《蜕变》、《北京人》、《家》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更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剧坛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那样久演不衰。从它们诞生的30年代,就轰
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在五六十年代,曹禺的戏是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都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那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曹禺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在他的剧作中,对人、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甚至可以同那些世界戏剧大师媲美。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不出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
个。”
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他一生都在探索人——
—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如果说,曹禺的戏剧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魅力?那么,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
曹禺在晚年,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这样说:“所有伟大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
51
·GUOXUE
GUOXUE
·链接······
映出来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地,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
显然,这是他毕生创作思想的结晶。
曹禺是一位当代天才的戏剧诗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艺术界应该引以为豪的。正如著名作家张光年所说:
“曹禺的剧本中,涌现出那么多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于诗意的警句,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哲理的思考,使舞台语言时时迸发出动人的光彩。一位诗人、一位剧作家能够留下几行那样钻石般闪光的警句,也可以传之不朽了。而曹禺贡献那么多!”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中国话剧的百年,恰逢曹禺诞辰百年之际,谨以祝愿曹禺的戏剧精神能够在中国的戏剧界得以传播,得以发扬。
1983年春天,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应邀来华,在北京人艺执导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曹禺特意请他到家里做客。在吃饭的时候,主人拿出画家黄永玉写来的信。信中这样说———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
……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排练场去看他边排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
‘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
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于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
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践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莎翁
《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晚黄永玉谨上
曹禺让英若诚把这样一封信,当着他自己的面一句一字地翻译给了阿瑟·米勒听,可是,至今这位外国友人根本不懂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和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看来,他是永远也不可能懂得了。
黄永玉的信
读史·人物DUSHI ·RENWU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