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训练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2.选出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3.选出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荀子劝学篇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选出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型填空。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