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民探索⾃然、征服⾃然、治理⽔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不⽌,不达⽬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常⽐喻坚持不懈的⼈。下⾯是⽆忧考分享的⽂⾔⽂:《精卫填海》原⽂译⽂及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精卫填海》
  先秦:佚名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是炎帝之少⼥,名⽈⼥娃。⼥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于东海。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的⼭,⼭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有⼀种鸟,它的外形跟乌鸦相似,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注释】
  ⽈:叫作。
  发鸠之⼭:古代传说中的⼭名。
  拓⽊:拓树,桑树的⼀种。
  状:形状。
  乌:乌鸦。
  ⽂⾸:头上有花纹。⽂,同“纹”,花纹。
  其鸣⾃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的名字。
  是:这。
  炎帝之少⼥:炎帝的⼩⼥⼉。
  故:所以。
  湮:填塞。
  【故事】
  太阳神炎帝有⼀个⼩⼥⼉,名叫⼥娃,是他最钟爱的⼥⼉.有⼀天,⼥娃驾着⼩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样的海浪把⼩船打翻,⼥娃就淹死在海⾥,永远不回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但都不能⽤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复⽣,只好独⾃悲伤罢了。
  ⼥娃不⽢⼼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只⼩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嘴壳、红脚⽖,⼤⼩有点象乌鸦,住在北⽅的发鸠⼭。她恨⽆情的⼤海夺去了她年轻的⽣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去衔⼀粒⼩⽯⼦,或是⼀段⼩树枝;展翅⾼飞,⼀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回翔着,把⽯⼦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海填平。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  ⼤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齿。凶恶地嘲笑着:“⼩鸟⼉,算了罢,你这⼯作就算⼲上⼀百万年,也休想把⼤海填平呢。”
  精卫在⾼空答复⼤海:“哪怕是⼲上⼀千万年,⼀万万年,⼲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衔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辜的⽣命要被你⽆情地夺去。”
  “傻鸟⼉.那么你就⼲吧——⼲吧!”⼤海哈哈地⼤笑了。
  精卫在⾼空悲啸着:“我要⼲的!我要⼲的!我要永⽆休⽌地⼲下去的!这叫⼈悲恨的⼤海啊,总有⼀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海,⼜飞回西⼭去;把西⼭上的⽯⼦和树枝衔来投进⼤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地还在做着这种⼯作。
  扩展阅读:史籍记载
  《⼭海经·北⼭经》:⼜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是炎帝之少⼥名⽈⼥娃,⼥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于东海。漳⽔出焉,东流注于河。(郭璞注《⼭海经》写《⼭海经图赞》有“精卫”条:“炎帝之⼥,化为精卫。沉形东海,灵爽西迈。乃衔⽊⽯,以填攸害。”)
  《抱朴⼦·内篇》卷⼆:精卫填海,交让递⽣。
  《博物志》卷三:有鸟如乌,⽂⾸、⽩喙、⾚⾜,名⽈精卫。故精卫常衔西⼭之⽊⽯,以填东海。
  《述异记》卷上:昔炎帝⼥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呼。每衔西⼭⽊⽯填东海。偶海燕⽽⽣⼦,
⽣雌状如精卫,⽣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名鸟誓,⼀名冤禽,⼜名志鸟,俗呼帝⼥雀。
  《律学新说》:伞盖⼭西北三⼗⾥⽈发鸠⼭。⼭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之源也。庙有像,神⼥三⼈,⼥侍⼿擎⽩鸠。俗⾔漳⽔欲涨,则⽩鸠先见。盖以精卫之事⽽傅会也。
  《乐律全书》:⼜西北三⼗⾥⽈发鸠之⼭,⼭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辄应,赐额⽈“灵湫”,盖浊漳⽔之源也。庙中塑如神⼥者三,傍有侍⼥,⼿擎⽩鸠,俗称“三圣公主”,乃⽺头⼭神之⼥,为漳⽔之神。漳⽔欲涨,则⽩鸠先见,使民觉⽽防之,不⾄暴溺。⽺头⼭神,指神农也。然⽩鸠事,诸志未载,以其近怪,故不语⽿。
  《读⼭海经⼗三⾸》:精卫衔微⽊,将以填沧海。刑夭(天)舞⼲戚,猛志固常在。
  《顾亭林诗笺释》: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苦;长将⼀⼨⾝,衔⽊到终古?我愿平东海,⾝沉⼼不改;⼤海⽆平期,我⼼⽆绝时。呜呼!君不见,西⼭衔⽊众鸟多,鹊来燕去⾃成窠!(《亭林诗集》卷⼀《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