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读背手册和阅读策略
读背手册
一、字音。
师(chán)  门(rú)    旁(wù)    亵渎(xiè)(dú )      强不舍(ɡuō)    进(pián)
佝偻(ɡōu)(lóu) 承(tiáo) 箱(qiè)    有一日(zhāo)      惊(hài)          见(piē)
若(huǎnɡ)  守(kè)    遵(xún)    彬有礼(bīn)      言(zhēn)        取(jí)
大发雷(tínɡ)广(mào)    宽(yòu)    揉造作(jiǎo)    坍塌(tān)(tā)    游(yì)
自惭形(huì)  轻(qù)  养(rú)      下(huī)          窗(línɡ)        抽丝茧(bāo)
立(chù)困(è)          灰(jìn)      占鹊巢(jiū)      相得益(zhānɡ)
二、字形。
容    秘        米虫        赞        绸            物      嘹  亮     
制    晨        眼花乱      令人惊    贸  然        自  持      骨立 
谦  让  揉造作 附风雅      云        嘟 囔      潮  汐     
三.词语辨析
间不容发 刻不容缓
【同】都有情势紧急的意思。
【异】“间不容发”指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
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同】都有“东西多,眼晴看不过来”的意思。
【异】“眼花缭乱”形容眼晴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眼睛看不过来,强调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涵  养    修  养
【同】两个词语都是指人的综合素质。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异】“涵养”指的是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涵养”侧重于内在的情绪,“修养”侧重于外在的言行举止。
四、释义。
7
1.征引:引用。
2.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骛,追求。
3.亵渎:轻慢,不尊敬。
4.骈进:并排前进。
5.敬业乐: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6.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7.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8.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9.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8
1.赞誉:称赞,赞扬。
2.恍若:好像,仿佛。
3.惊骇:恐慌,恐惧。
4.赃物:指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5.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6.荡然无存:完全没有。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7.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
8.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9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等。
3.恪守:严格遵守。
4.汲取:吸取的意思。
5.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6.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
7.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8.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9.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10.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11.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0
1.广袤: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2.宽宥:宽恕,原谅。
3.游弋:在水中游动。
4.困厄:困苦危难。
5.濡养:滋养。
6.麾下:将旗之下,这里指手下,手中。
7.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8.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9.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10.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11.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12.抽丝剥茧:丝一根一根地抽,茧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13.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14.可望而不可即: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五、文学常识。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等。
2.雨果(1802—1885),全名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4.毕淑敏,1952年出生,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阅读策略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如《敬业与乐业》),或议社会(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或论教养(如《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观点,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如《论教养》列举了某些人的日常表现来论证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则在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书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教学时在注意它们各自的文体属性外,还要侧重学习这几篇文章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有观点、讲道理的特点。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写简单的议论文,学会运用道理论证(包括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做自强不息的新青年。
    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是总括句,那么怎样“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呢?教材编者指导我们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
(3)理清论证的思路:(4)学习论证的方法。立足本单元的文本完成这四个方面的小目标,也就达到了“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这个大目标。
  《敬业与乐业》是该单元第一篇文章,所以讲这篇文章,要首先讲一讲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比如:议论文的三要素,什么是论点,论点与论题的区别,什么是论据,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什么是论证,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等。还要把这些知识放到具体文章中去加以识别、理解、运用,尤其要引导学生会区分“论点”和“论题”,这是议论文阅读起步学习阶段的两个重要概念。“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一个明确的肯定的判断。而“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比如《敬业与乐业》,题目是作者要论述的话题,即“论题”。那么,作者对这个话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什么呢?通过阅读全文m我们知道在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中所有的材料都为这一中心论点服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在信中,雨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愤怒谴责和批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采用跳读的方法勾画出运用铺陈、类比写法的句子以及运用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比如:第3自然段运用铺陈手法,详细描绘园中盛景,为下文批判英法联军的罪恶作了铺垫。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比如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
位。”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些句子运用类比写法,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地位。运用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例如第5自然段“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中的“更漂亮”,第10自然段中“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中的“全部赞誉”,运用反语手法,充满讽刺意味。这些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反语的表达效果,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
《论教养》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2.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理解教养的本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有关“观点”与“材料”的句子,以便梳理论证思路。文章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引出“真正的教养”。接下来在第3至12自然段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在这一部分,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后谈“有教养的表现”,一反一正,对比鲜明,让自认为有教养的人认识到无教养的行为,给人印象更深刻。第l3至18自然段,先抛驳了错误观点,然后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为例论证了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教养”是内在气质,“风度”是外在表现,二者是一体两面,优雅的风度源于教养,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说理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理清论证思路,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2.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旁批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或疑问,理清文章思路。第1-6自然段,通过名言和类比方式,引出话题;第7-18自然段,阐释“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第19-20自然段,深化观点:三间小屋是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修筑好自己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