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2017版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答案1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的社会中。乡土社
会是一个最容易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下面对“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暴权力”为解决社会冲突而产生,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临时平衡。此时武力的阶段已经过去,被支配的一方认了输,完全心服。
一曲难忘  B.“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合作中产生,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就愈扩大,它主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C.“时势权力”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产生,此时出现了能应付新环境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众,权力由此发生。
  D.“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是教化性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在长幼之序的亲子、师生等关系中,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反对”与“注释”的比较,来说明名实分离的现象。
  C.第三段引儒家所注重的“孝”道,意在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不容忍“反对”的。
  D.文章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语汇,易让读者明白乡土社会中“注释”大量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的变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B.社会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在某一时期内,变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任何社会的变迁都是如此。
  C.“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会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可以说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D.儒家注重“孝”道,是为了维持社会;而“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
  答
  1.C
  2.A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完全心服”错,原文是被支配一方“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B.“它主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错,“同意权力”的是“基础是社会契约”,因此它主要存在于契约社会中;
  D.“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错,稳定的文化是其保证。“横暴权力”“同意权力”见《无为政
治》章,“长老权力”见《长老统治》章。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错。本文通过对“时势权力”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不是“时势权力”,而是“名实分离”。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错,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并没有说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
  故选D。
《乡土中国》阅读答案2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
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到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