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
摘要 李清照的词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词风有继承亦有差别,但都有愁绪在其中。第一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缠绵清丽且纯真质朴,写景抒情投射出少妇的淡淡哀愁,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偶有愁绪;第二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率真凝重且飘逸婉约,在别离相思的痛苦中仍有等待的希望;第三个时期因汴京沦陷,词人颠沛流离、国破夫死,生活孤寂凄苦、彻底绝望,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奔放。李清照的词意境开阔、格调低沉而凄苦,感情沉郁顿挫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 情感 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我们十分敬重的南宋女词人。她学识渊博、经历坎坷,而且诗词成就极高,更是现代文学青年心目中永远的楷模。她的词有二晏之高雅,含苏轼之旷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成为婉约派的一座丰碑。她的词给词坛带来了清高空灵的意境,悠远淡雅的情怀,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想象空间。认真学习李清照的词,从中体会撼人心魄的情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究,把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来陈祖美又提出了“三期说”。凭着对李清照的敬重和喜爱,笔者认真探究了她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和经久不衰的词作,认为“三期说”的分法更合理一些,即第一阶段为少女期;第二阶段为婚后到南渡前;第三阶段南渡后。
一 李清照在少女期的情感及词风
李清照于公元1084年出生在山东章丘,父亲李格非出身进士,饱读儒家经典,社会地位极其显赫。他疾恶如仇、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章。家庭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薰陶,为她日后拥有良好的文学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博学开明也为她创造了更加宽松且随心随性的教育环境,使她的性格率真、文采出众、聪颖智慧。
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作者以轻盈自然的笔墨勾勒出一位纯真的芳华少女形象。词作细致地描写了一位如花少女早晨起床,在自家花园里自由自在地赏花游玩,露水沾满了她的秀发,她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花香袭人,由于兴奋玩到了极致弄得她香汗淋漓、如痴如
醉;“客”人突然闯进家里的后花园,她惊慌失措、披头散发、含羞溜走;但是出于好奇,偷偷瞥了几眼来客又觉得不符合礼法,只好红着脸悄悄离开又不忍离去,只有轻轻低下头,纤手轻托还带有露珠的青梅,好像嗅到青梅的淡淡清香。一个“嗅”字,把少女想看又不好意思看,不好意思看又偷看,而偷看有觉得不符合礼法的矛盾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一位天真活泼、情意绵绵又俏皮娇羞的少女形象跃然画面,栩栩如生。那么词中的“客”,据笔者的推测,极有可能就是赵明诚。才华横溢的赵明诚十分欣赏李清照的词作,进而爱屋及乌。为了一睹才女风采,可能以拜望老师为名(当时李格非是赵明诚的老师或上司),设法先睹未婚妻淑姿。此词简单几行,将少女突然见到客人来访的情形勾勒得真实自然,活灵活现。词中的女孩天真烂漫、清新飘逸、感情丰富又带有几分矜持,特别是其中的几个动作描写,曲折多变的把一位少女羞涩、惊异、俏皮可爱甚至还有点脉脉含情等几种心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全词自然轻松、妙趣横生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联想,增强了该词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一篇描写少女生活的名篇佳作。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不但活泼率真,而且也有淡淡的忧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成名之作。写出了妙龄少女难以言传的少年愁滋味。正是芳春时节,女词人看到怒放的海棠花,百感交集。明朝花何在?其实,海棠花不仅象征着妙龄少女的青春,还象征着怀春少女对时光的憧憬,或许还有对爱情的向往。因为不愿意看到海棠花枯萎,其实是不愿看到红颜早逝。所以昨天晚上在海棠花下尽情饮酒、爱花惜花,直到第二天早上词人还未酒醒。但是昨夜睡梦中风声雨声依然在耳边萦绕,那么窗外一定是残花败叶,落英狼藉。于是词人焦急地问侍者,我的海棠花是否安好。一个“试”字,将词人担心风雨折断花枝,却又害怕落英缤纷,不忍亲见残花满地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人用白描手法生动抒写了少女时期风雅闲适又多愁善感的生活情调,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位活泼率真、内心柔美且情调高雅的年青女性形象。
李清照 一剪梅
总的来讲,李清照在少女时期,是那么清新淡雅、聪明灵动,是一位博学多才而又略带些淡淡忧愁的感伤少女形象。其词作的风格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性格特点。词风整体上是清新自然明快柔婉,偶有一些少女的难以言传的淡雅愁思。
二 李清照在婚后到南渡前的情感及词风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才子佳人的婚姻,婚后不但感情甚好而且夫妻志趣相投,她很快对赵明诚
喜欢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家庭生活可谓是甜蜜美满。可是在婚后的第二年,一场突来的横祸打碎了才子佳人的甜蜜生活,他们一下从幸福的峰顶跌入痛苦的深谷。父亲李格非被革职,全家必须离开京城,李清照无奈离开丈夫,饱尝相思之苦。例如,《一剪梅》这首词抒写了缠绵悱恻的思夫之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如胶似漆的情感。
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写在一个荷花凋谢的秋天,丈夫刚刚离开,自己便神不守舍,心儿无处寄托。家是那么清冷,人是那么孤寂。花开花又落,又徒增几多感伤。枕成单,席已凉,既是独守空房之人的一种触觉感受,更是丈夫离开后,词人独处的丝丝孤单与凄凉。思夫之情更加魂牵梦绕,内心的思念之苦也与日俱增。于是词人“独上兰舟”以解相思之苦。以前丈夫在家也许双双泛舟,而今形单影只,往事温情重现,徒增几多相思。思念之情痛彻心扉,那时的词人多么渴望云中的锦书,渴望月满西楼之时,夫妻临窗举杯邀明月,共话彼此相思之苦。然而,此时此刻只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写得最凄苦、最孤寂、最悲凉!眼前是落花忧伤飘落,流水脉脉流向远方,是否带走了词人无可奈何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自己在深深地思念丈夫,或许丈夫同样也在在苦苦地思念自己吧。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描述无法排遣孤独相思之苦,反而陷入更
深的思念境地,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总之,在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主要以反映夫妻爱情生活和抒写对丈夫的思念眷恋为主要内容,词作中充满了等待之苦、相思之苦和孤独之苦。所以,这一时期的词作情感基本都是愁苦的,但是生活仍充满希望。词风整体上是率真凝重、飘逸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