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齐自然镇
毕克齐俗称毕前气、毕斜气曾用名毕气克气。古书记载毕七沁等。毕克齐意为先生或旧书吏。据清朝康熙末年范昭逵《从西纪略》载:“毕七沁犹言能书者。传言元太后命汉官写经年久不
归安土于此今人毕其后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另传以阿优喜为首的一批蒙藏兼通的文人在蒙译大藏经书
《干珠尔》时分别居住在毕克齐和大毕克齐。顺治十一年已修建毕气克气域隍庙。一九二三年平绥铁路通车此处设站叫“毕克齐”。
该镇是毕克齐公社所在地。镇内有居委会两个大队1(3个街道12条小巷19条。人口15659一村一大
人其中蒙古族1187人回族91人满族15人。镇内大队拥有土地19979亩林地2859亩。
毕克齐镇居委会居委会
该居委会建于“”前“”中撤消一九七一年恢复后分设为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实际
上是一套工作人员)共有市镇人口1827人其中蒙占族232人回族33人满族7人。
跃进街
该街南起文化站南口北至呼包公路长约860米宽约20米与解放街、和平街交叉处为商业区。解放前这里是一条河槽解放后人口增多形成街道一九七八年毕克齐镇派出所命名为“跃进街”
解放街
该街东起跃进街西至东风巷口长640米宽7米驻有公社、招待所、第一小学等单位。解放前
叫后街解放后更名为解放街。
和平街
该街东起马王庙街西止第五小学长950米宽8米驻有银行、邮电所、文化站、商店等单位。
解放前称前街解放后命名为和平街。
马王庙街
该街东起旧东河西接和平街长720米宽7米。清朝初年蒙古族韩家在此修建家庙供奉观音、
马王、女神等居民增多后形成街道称“马王庙街”。“”中更名为“红卫街”。一九八二年恢
复原名。
银匠房大队
银匠房因清康熙年间有银匠在此居住而得名。原系镇外的自然村后房屋街道相连遂成镇内街道。于一九六一年设置银匠房大队。“”中更名为“红旗”大队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人口877人其中蒙古族9人耕地1263亩林地201亩。该大队位于毕克齐镇西北角。
曲房巷
清初这里曾有一家曲房故而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曲房大队。“”中更名为“东风”大队一
九八二年恢复原名。人口944人其中蒙古族74人回族16人。耕地1596亩林地340亩。
解放街大队
该大队建于一九六一年由辖区内解放街(原称后街)命名。人口840人其中蒙古族45人。耕地1388亩林地88亩。
马王庙街大队
该大队建于一九六一年由辖区内马王庙街命名。“”中更名为“红卫”大队一九八二年恢复
原名。人口987人其中蒙古族81人。耕地1610亩林地215亩。
丰收大队
该大队建于一九六一年原名庆春园大队。清朝时这里有家“庆春园”饭馆其所处街道也称为庆
春园巷。丰收大队系由“”中改称沿用至今辖朝头房村。人口706人其中蒙古族34人回族
7人。耕地870亩林地142亩。
朝头房村
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是毕克齐蒙古族朝克图之耕地形成村落后以人名得名“朝克图”后传为“朝头房”写作“曹头房”。据传朝克图是当时专管地方政务的小官。该村位于公社驻地南1.5公里。
腊铺巷大队
清朝年间这里曾开设一腊铺以此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腊铺大队,”中更名为“东方红”大队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人口1045人其中蒙古族105人回族11人。耕地1497亩林地123亩。南园子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是牛、董、张三户的园子地因位于毕克齐镇南故而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
大队。人口699人其中蒙古族20人回族4人。耕地1084亩林地176亩。
白庙巷大队
清朝初年蒙古族章盖福林格在此修建一座家庙人称白庙故而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白庙巷大
队“”中更名为“反帝”大队。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人口567人其中蒙古族21人。耕地
931亩林地201亩。
北园子大队
清朝年间老爷庙街北面有姓王的园子地故此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680人其
中蒙古族21人耕地115亩林地178亩。
碾道巷大队
清朝年间这里有几个小碾子故而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647人其中蒙古族27人。耕地907亩林地127亩。
流水巷大队
清朝年间这里有一条小渠常年流水故而得名。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773人其中蒙
古族26人。耕地1191亩林地117亩。
五道街大队
清朝年间毕克齐镇内有一条南北河槽河上搭五座桥自南向北排列这里为第五道桥街亦称为五
道街。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750人其中蒙古族124人。耕地1305亩林地192亩。
二道街大队
清朝年间毕克齐镇内有一条南北河槽河上搭桥五座自南向北排列这里为第二道桥街亦称为二
道街。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771人其中蒙古族16人。耕地1241亩林地172亩。
民生大队
清朝年间山西崞县人聚此居住形成街道后称崞县巷。解放后更名为民生巷。一九六一年设置
大队至今。人口1144人其中蒙古族24人回族5人。耕地1330亩林地167亩。
脑包村(大队)
脑包即敖包也译作鄂博是蒙古人做路标和界标的石堆。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清朝乾隆年间当地蒙古人自筹资金用石头砌起一座脑包形成村落后以此得名。
该大队位于毕克齐镇东北角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689人其中蒙古族44人回族1人。耕地955亩林地90亩。
官保圆窗村(大队)
这里原是七道坝蒙古人官保的草團圖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村落故此得名该村原在毕克齐镇外后
与毕镇房舍相连。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至今。人口1495人其中蒙古族35人。耕地1649亩林地330亩。
大古城村(大队)
这里原为一座古城遗址。清朝乾隆年间又形成村落因村址在城墙内故名“古城”。小古城村形
成后称“大古城”。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南2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480人其中蒙古族8人同族13人。耕
地1170亩林地145亩。
小古城村(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省杨氏兄弟二人迁居此地东西各盖一处院落人称东村、西村后因与大古城
村相邻更名为“小古城”。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南1.5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823人其中蒙古族8人。耕地1118
亩林地178亩。
杨家堡村(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杨氏迁居此地因有古城堡遗址故而得名。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西4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413人其中蒙古族143人回族9人。耕地2461亩林地250亩草场5700亩。
北店村(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省忻县任氏迁来在此开店接待过往行人人称“忻州老店”。形成村落后得名“店上”。解放后店上村划归北什轴管辖因有几个同名村按方位又称“北店。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南2.5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680人其中蒙古族31人回族5人。
耕地2450亩林地954亩。
和顺店村(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省迁来两户在这里开店接待过往行人名为“和顺店”。形成村落后沿用此名。该村位于公社驻地西南5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368人耕地1801亩林地87亩。
董家营村(大队)
清朝乾隆年间先有姓董的一家迁来居住形成村落后以姓氏得名。该村位于公社驻地西南6.5
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327人其中蒙古族8人耕地1883亩林地210亩。
后一间房村(大队)
这里原是毕克齐镇白庙巷蒙古族赵氏先人之牧场盖有一间护场房。清朝乾隆年间赵氏一家迁
居此地得名“一间房”。前一间房村形成后冠以方位。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南5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辖前一间房、后间房两个自然村人口193
人其中蒙古族107人耕地1410亩林地112亩草场6299亩。
前一间房村
清朝乾隆年间毕克齐镇韩氏迁居此地盖一间房居住因位于一间房村南故名“前一间房”。后牛
房任氏蒙古人迁居此地。
水磨村(大队)
清朝初年迁居此地的居民为利用水磨沟的水而建了十几盘水磨加工香料和粮食故此得名。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东北4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夫队辖水磨、茶房东圪塔、牛房、三盘五
个自然村人口2083人其中蒙古族175人回族1人。耕地3998亩林地833亩草场30008亩。
茶房村
该村位于喇嘛洞沟口西侧清朝年间喇嘛洞召(广化寺)在此盖了几间房一为喇嘛洞召种地二为
人们上洞休息喝茶习惯称呼“茶房”。
东圪塔村
该村位于水磨沟东侧地形高而平故名“东圪塔”。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村落。
三盘村
这里原有一盘水磨因是水磨沟自南向北排列的第三盘磨故名。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村落。
牛房村
这里原为毕克齐镇蒙古族任氏的牛场清朝乾隆年间任氏迁居此地得名“牛房”,该村位于公
社驻地东北3公里。
鸟儿素村(大队)
鸟儿素意为出煤的地方。因鸟儿素沟内矿产有煤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村落初居沟内后
迁居沟外。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西北4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139人其中蒙古族115人。耕地
480亩林地34亩草场6299亩。
大毕克齐村(大队)
大毕克齐解放后简称“大旗”一九八二年恢复为“大毕克齐”。村名来历、沿革、含义见“毕克齐”条。
该村位于公社驻地西北2.5公里于一九六一年设置大队人口1639人其中蒙古族194人壮族3人。耕地3156亩林地408亩草场15480亩。
编辑:“任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