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1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头
  “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似⼀历尽沧桑的⽩发⽼者缓缓站起,离开坐席,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啊”语⽓词,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此处“乡愁”,当⾼起拉长,略停,“矮矮”上声,尾⾳要读上去,但不能过⾼,不能飘⾛,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以凄凉、荒芜之感。这时的“我”,已⼈到中年,“我/在/外头”⾃然要读出“⼈到中年”的成熟情怀,“我”⼀停,“在”⼀停,语速要慢⼀些,“母亲”应⽐上⼀个“母亲”读得稍⽤⼒量,此时的“母亲”已经离去,要读出悲伤与思念之情,似有哭声。“在⾥头”要读出愧疚与悔恨,“⾥”上⾏渐弱,“头”阳平作轻声,微收,似有颤⾳。
此处朗读,还要注意表情。既不能没有⼀点情绪变化,也不能像刚失去亲⼈那样悲怆,要在回忆中带着思念、悲伤和深情。
朗诵技巧2
  ⼀、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个“愁”字上,⽽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带有⼀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些;
  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些
  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我爱这⼟地》的语速要慢⼀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步”,
产⽣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些。”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定的朗读技巧,投⼊真情,反复吟咏,⽅能读出诗歌的感染⼒,⽤诗歌特有的魅⼒打动读者。
  五、语⽓: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朗诵技巧3
  散⽂诗是界于诗歌和散⽂之间的⼀种⽂体。语⾔平⽩如话,富于趣味或哲理,篇幅⼀般不⼤。
  散⽂诗到底算不算是诗,⽬前还有争议。不过,在各种诗歌朗诵会上,经常有⼈选取这种⽂体进⾏朗诵创作,因此从实际运⽤的⾓度,可以将其置于诗歌之列。
  朗诵散⽂诗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确定基调
  常见的散⽂诗多是富于理趣的,它常常能够给⼈以启迪,或引发某种情致。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种类别的⽂体⾥⾯,依然会形成不同的朗诵基调。
  如朱⾃清的散⽂诗《匆匆》,其感情⾊彩是茫然忧伤的,朗诵起来低回曲折。其中有⼀段⽂字是说时间匆匆⽽逝却⼜⽆法挽留,令⼈不禁掩⾯叹息:
  于是——洗⼿的时候,⽇⼦从⽔盆⾥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饭碗⾥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遮挽时,他⼜从遮挽着的⼿边过去;天⿊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溜⾛了⼀⽇。我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的影⼉⼜开始在叹息⾥闪过了。
  应该说,这段⽂字也是富于哲理的,但却没有使⽤说明⽅式,⽽是以⼀种特殊的描述⽅式来表明的。因此采⽤⼀种较浓重的感情⾊彩进⾏朗诵是合适的。
  ⼆、交流定向
  散⽂诗的语⾔平⽩如话。它不像古典诗词那样⽂风秀雅,讲究平仄、韵律,须要在朗诵中细细品味深意;也不像现代⾃由体诗那样情感浓烈,具有铺排的⽓势。散⽂诗更接近⼝语,通俗易懂,明⽩晓畅。
  受⽂体特征的影响,朗诵散⽂诗时更需要具有对象感和交流感,⽽且交流的对象可以具体明确⼀些。⽐如散⽂诗《温柔》中有这样的句⼦: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朗诵时可以⾯对⼀定的⽅向,甚⾄是具体的某个听众,与其做定向的交流,同时辅以⼿势、体态和眼神的配合。将作品中的“你”与现场听众中的“你”合⽽为⼀,能增强朗诵的效果。
  三、话由⼼⽣
  话由⼼⽣,简单来说就是把诗中的语⾔转化为⾃⼰的语⾔进⾏朗诵。
  把诗中的语⾔转化为⾃⼰的语⾔不是要作⽂字上的改动,⽽是调动⾃⼰的思维,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中的情感并引发⾃⼰的情感,使⾃⼰的情感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这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情感的⽀配下,运⽤恰切的表达技巧把⽂字语⾔转化为有声语⾔。
散文诗朗诵
  话由⼼⽣的关键是⾃⼰的思想感情要运动,不能只是理性地去理解,还要感性地去体味,只有当⾃⼰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奔涌运动起来时,作品中的话才真正成为了⾃⼰⼼⾥的话。
  ⽐如,刘增⼭的作品《秋实》中的⼀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赏,
  也不是在⾃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将跌落枝头。它是在
  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在朗诵⽂中“我(果实)是怎样成熟的呢”⼀句时,⾃⼰的思维真的要运动起来——不应直接得到思维的结果,
⽽是要有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定和实际过程的时长⼀样,可以瞬间引发,瞬间结束。
  四、寻求变化
  散⽂诗⽂本上的语⾔平⽩如话,并不意味着变成有声语⾔时要平淡⽆奇,相反,朗诵时应通过⽓息的强弱控制、⾳⾊的明暗调制、⾳⾼的⾼低调整、⾳量的⼤⼩强弱、语句的疏密变化、语势的承接呼应、节奏的对⽐控纵等等⽅式来寻求有声语⾔表达样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能够将语意表达得更加明晰,将形象刻画得更加⽣动,将作品创作得更加完整,同时⼜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家的兴趣,以便产⽣更好的传达效果。
  附:作品朗诵解读
  匆匆
  朱⾃清
  燕⼦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是有⼈偷了他们罢:那是谁?⼜藏在何处呢?是他们⾃⼰逃⾛了罢:现在⼜到了哪⾥了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但我的⼿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算着,⼋千多⽇⼦已经从我⼿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滴在⼤海⾥,我的⽇⼦滴在时间的流⾥,没有声⾳,也没有影⼦。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屋⾥射进两三⽅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的时候,⽇⼦从⽔盆⾥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饭碗⾥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遮挽时,他⼜从遮挽着的⼿边过去;天⿊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溜⾛了⼀⽇。我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的影⼉⼜开始在叹息⾥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在千门万户的世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千多⽇的匆匆⾥,除徘徊外,⼜剩些什么呢?过去的⽇⼦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要⽩⽩⾛这⼀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
  [朗诵解读]
  这是⼀篇⼈们喜爱朗诵的散⽂诗。作者表明了⾃⼰对于时⽇匆匆的感受:时光飞逝,令⼈彷徨怅惘,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欲有所作为的想法。
  作品中有彷徨怅惘的情绪,不过我们在朗诵时可以调整⼀下这种情绪的分⼨⽕候:可以以⼀种相对冷峻的语调,从理性的⾓度看待飞逝的时光,发⼈深思,催⼈奋进。不要太过低沉。
  秋实
  刘增⼭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赏,也不是在⾃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我怕早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打⽽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晒⽽成熟的果实吗?
  [朗诵解读]
  这篇短短的⽂字语意浅近,但颇富哲理,它向⼈们昭⽰了这样⼀个道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帆风顺的。
  朗诵时注意说话⾓度的转换:第⼀段是从⼀个旁观者的⾓度讲述成熟的果实在低头思考;后⼏段则转为果实以第⼀⼈称的⾝份叙说⾃⼰成熟的过程,结尾两句以问代答。
  另外须注意,要通过语势的起伏变化等⽅式对相似的句式进⾏不同的处理。
  温柔
  ⾼低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绕梁的紫燕是温柔的,它要⽤这种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和哺育幼辈;代烈⽇暴晒补过的⽉光是温柔的,它将平和、清凉的银辉洒向⼤地,轻缓地抚慰被灼伤的记忆;滴答滴答的台钟是温柔的,它安稳⽽⼜体贴地踱着,从不惊扰每个⾹甜的美梦;少⼥的⼼地是温柔的,⼀个姑娘如不具备这点,那她还能有多少魅⼒呢?
  有的⼈,在妈妈怀⾥撒娇的时候是温柔的,以后命运将其拨弄得不成样⼦,温柔随同⼈⽣的价值被⼀起拍卖了;有的⼈,⽣来匮乏温柔的细胞,可是⼏经风⾬之后,⽣命之树的根部却长出了温柔这只蘑菇。
  诚然,温柔常与爱恋、仁慈为伍,常跟宽厚、善良做伴。不过,谁要以为温柔同“软弱⽆⼒”有什么⽠葛,那就有失公允了——
  春风算得上温柔了吧,它从冻结的河⾯上⾛过,坚冰竟出现了裂缝;棉花称得上温柔了吧,蹦得再⾼的棉球⼀落到上⾯,就此弹不起来了;友谊也该是温柔的吧,可它能叫铁⾻铮铮的硬汉愧悔不已,潸然
泪下。
  温柔,何其神奇微妙的东西。你⼏乎看不见,听不出,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得到。它是⼀种慈祥、热诚、仁厚、道义和爱的结晶体,它坚强有⼒,它与美丽并存。
  [朗诵解读]这篇作品对“温柔”做了全⾯辩证的阐释,⼀⽅⾯直接说明了“温柔”的美好,另⼀⽅⾯反驳了⼈们对
于“温柔”的误解,间接赞美了“温柔”的坚强美丽。
  朗诵时注意使⽂章的层次分明,另外须注意加强与听众的交流。
朗诵技巧4
  ①通假异读
  通假字在⽂⾔⽂中⽐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其本字的⾳。
  如“学⽽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ō”,⽽应读“yuè”;这⾥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中的“要”,不读“yào”,⽽应读“yāo”;这⾥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②古⾳异读
  古代⼈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
传统的⾳去读。
  像“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应读“kè hán”。
  ③破⾳异读
  这是指通过改变字⾳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种异读。
  如“骑”现在只⽤作动词,读“qí”,但⽂⾔⽂中它还常作名词⽤,读“jì”,表⽰骑马的⼈或战马,“翩翩两骑来是谁”与“但闻燕⼭胡骑鸣啾啾”中的“骑”都读“jì”。
  另外,⽂⾔⽂中有⼀些现在不常⽤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切不可以形近字的⾳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
  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ì”,不能误读为“zhǐ”。
朗诵技巧5
  ⼀般来说,有两种分类⽅法:⼀种是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种是从形式上,分为格律诗和⾃由诗两⼤类。诗歌的特点是,以⾼度概括的语⾔反映社会现实⽣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息,主题鲜明,具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点:
  ⼀、深知背景,明确⽬的
  朗诵诗歌前,应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诗,了解了背景和⽬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的激情,从⽽很好的表达诗⼈的意志和胸怀。
  ⼆、运⽤想象,⼤胆设计
  ⼀⾸诗写情、写景、写⼈、写物,虽是各有特⾊,但都离不开形象,诗⼈往往在抒发感情时,⽤形象来表达⾃⼰要说的话。我们在进⾏诗歌朗诵时,要运⽤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的想象,同时还要⼤胆的运⽤联想进⾏设计。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学习。
  三、节奏和谐,语⾔流畅
  节奏是语⾔的⾳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或七⾔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以杂乱⽆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调的⾼低、⾳量的⼤⼩、声⾳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曲优美的乐章。
  下⾯举三个例⼦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 1《春晓》
  这是⼀⾸格律诗,朗诵这⾸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柔和、舒缓的语调,⾳量不要过⼤。“鸟”字的尾⾳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想起昨天夜⾥⼜刮风⼜下⾬,不知园⼦⾥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量,表现出诗⼈对落花的惋惜⼼情。
  例 2《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