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从“放羊娃”到“大将军”
作者:天一
来源:《月读》2020年第08期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座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在茂陵东北1公里处,并排有两座
坟墓,其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埋葬的是汉代名将卫青。据史料记载,卫青去世后,谥号为烈,陪葬茂陵,可谓哀荣备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与西汉皇室异姓的人究竟有何功绩能够在死后享有如此殊荣呢?这就要说说卫青的人生轨迹了。
        卫青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父亲叫郑季,是一个小吏。郑季曾经在平阳侯曹寿府中做事(曹寿是汉初丞相曹参的后代。他的夫人是汉武帝的阳信公主,因为嫁给了平阳侯曹寿,所以也称平阳公主)。这期间,郑季与府中的奴婢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随母姓)。卫媪还有三个女儿,我们熟悉的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就是卫媪的三女儿。卫青则是卫子夫的弟弟。
        卫青稍大后,被送到生父郑季的家里。然而,不幸的是,郑季的嫡妻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她的亲生子女们也不把卫青当成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就连父亲郑季也对这个儿子不冷不热,不仅不安排上学读书,反而让他做了个放羊娃。
        从此,小小年纪的卫青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走很多里路到有水草的地方去放牧羊。有时候,免不了风吹雨打,忍饥受冻。这还不算,累了一天的卫青回到家中也得不到温暖,家里人对卫青十分看不起,居然像使唤小奴隶那样让他做这做那,态度傲慢,颐指气使,百
般刁难,稍不如意,就会加以打骂。相比之下,放羊的生活还是让卫青感到些许欢乐的,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牧童小伙伴们的纯朴友谊。
        冷漠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动,使卫青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刚毅坚强的性格,身体也日益强健。有一次,他跟随家里人出门,一个刑徒见他长得一表人才,气宇不凡,便对他说:“你有着贵人相,将来是要封侯的。”卫青觉得这话太不靠谱了,自己在家中都没有地位,怎么可能成为“贵人’呢!他觉得这位刑徒大概出于好心,于是苦笑着答道:“我就是个奴仆,能不挨打受骂就不错了,哪敢去妄想什么封侯的事呢!”
        终于有一天,卫青决定离开自己的生父,不再过那种受歧视、受凌辱的生活。于是他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前面说过,卫青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初长成人的卫青懂事勤奋,很受平阳公主的喜爱。公主让他做自己的侍从。从此,卫青开始了_一种新的生活。在公主府,卫青逐渐学到了_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更多待人接物的道理。这时,他的卫子夫也成了公主府里一名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歌女。
        有一天,平阳公主大摆宴席,原来贵为天子的汉武帝要来公主府了。当时,汉武帝结婚已数年,皇后陈阿娇却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这让武帝心中十分不快。来到公主府,武帝一眼就看中了为他们跳舞的卫子夫,于是把她带回了宫中。
        卫子夫人宫后,卫青也得到举荐来到宫中当差。由放羊娃到皇宫中的吏役,卫青的人生有了很大转变,曾经那位刑徒的预言难道在慢慢变为现实?谁知,摆在卫青面前的不是通往富贵的平坦大道,而是一场杀身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封建社会,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如果皇帝没有嫡长子,那么后宫嫔妃生的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太子母亲的地位自然也会扶摇直上,这就是所谓的“母以子贵”。卫子夫人宫后不久便怀了孕,皇后陈阿娇万分嫉妒,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痛不欲生。她本来想加害卫子夫,怎料卫子夫正得皇上宠爱,不便下手;于是转而向自己的母亲诉苦。陈阿娇的母亲是大长公主刘嫖,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大长公主唯恐女儿失宠,便想出个主意,那就是个借口加害卫子夫的弟弟衛青。于是,卫青被捕入狱,准备处死。
        真是世事难料,刚进入宫中的卫青本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转变命运,谁知等来的却是这样的大祸。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卫青的挚友骑郎公孙敖率领平时和卫青要好的数名壮士,冲破看守,闯进囚室,将卫青劫走。这场飞来的横祸,由于朋友的舍身相救,使卫青转危为安,幸免一死。
        汉武帝得知此事,既没有责怪公孙敖等人,也没有继续处置卫青,相反,他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监,还让他做了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看来,这件事非但没有影响卫青在武帝心中的地位,反而让武帝对他更加信任。公孙敖也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久,卫青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做了皇帝的顾问。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话用在卫青身上是颇为合适的。卫青年少时遭遇过不少苦难和波折,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和磨炼。这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为后来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创造了条件。
        西汉前期(主要是高祖刘邦到景帝时期),北方的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常常南下进犯,甚至影响到西汉政权的安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白登之围”让刘邦险些落入匈奴人之手。从此,西汉王朝对匈奴多采取和亲政策,以确保边境的安宁。文景时期,采取黄老之术,强调休养生息,对匈奴更是以防御为主。
        匈奴有着不同于中原农耕地区的生活习俗。他们没有固定的耕地,逐水草而居,遇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就停留下来,草尽水竭之后便会迁徙他方。因而,转徙变动是他们的天性。匈奴人常常在西汉的边塞放牧、行猎,遇到食物不足的时候,就会侵扰燕(今北京地区)、代(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北地(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等地。他们窥探西汉边防的虚实,发现守备虚弱的地方,便进行劫掠。西汉中央对于这样的侵扰,有时因派兵太少,不足以抵抗匈奴骑兵;多派人马的时候,则是兵马刚刚抵达,匈奴军队早已撤退。而且,西汉正处于恢复期,难以承受沉重的军事费用。匈奴的不断侵扰,使西汉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可以说,西汉初期采取的和亲、互市、防御等策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出现了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兵马强盛的繁荣局面。此外,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基本被消灭,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此时,西汉王朝积聚了雄厚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改变被动防御、采取积极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平阳侯
        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汉初对匈奴的经验告诉他,只有进行武力反击,才能天下,巩固政权。即位初年,他表面上虽然继续同匈奴和亲,赠送财物,开关互市,但内里却加紧了反击的准备。
        汉武帝在即位的第二年便发起了外交攻势,为的是争取盟国,孤立匈奴。他命张骞为特使,出访西域,准备联合匈奴的世仇大月氏,以便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只是这个计划没有成功。
        在军事上,汉武帝一方面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关,征调士卒加强对边郡要塞的守备;另—方面则是针对匈奴骑兵行动迅疾,汉朝步兵难以捕捉的问题,命令各郡县扩充骑兵,并在朝廷增设了八个校尉,其中四个校尉的任务与骑兵训练有关。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讨伐匈奴。这一年,朝廷考“贤良对策”的题目之一就是怎样才能像周朝成康年间那样,使四海安宁,八方宾服。这是让当时的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大事出谋划策。同时,武帝还专门召开了军事会议,让公卿大臣对与匈奴和战的利弊得失发表意见。最后,汉武帝决定采取主动反击的战略。
        正当西汉积极准备反击的时候,匈奴又在代郡、雁门一带不断侵扰,杀掠百姓,抢劫财物。
        元光二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要求臣讨论出兵抗击匈奴的问题。讨论之后,武帝决定采用王恢的主张,在马邑诱击匈奴军。西汉派出多兵种的三十万大军,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任总指挥,兵分两路设伏,准备诱歼匈奴。李广、公孙贺率主力隐蔽在马邑(今山西朔州)附近的山谷中,只等匈奴兵到,立即发起突然袭击。王恢、李息另率三万人马,急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断其退路。匈奴军臣单于率领十万人马直奔马邑。在距马邑百里左右的地方,单于识破了汉朝的计谋,于是立即掉头撤兵。李广、公孙贺行动迟缓,失去了战机;王恢、李息得知匈奴单于兵多势众,也没敢按原计划截击。马邑伏击战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正是这场没有交手的战争让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正式破裂,由此拉开了汉朝军事反击匈奴的序幕,双方进入到较长时期的交战状态。
        此时,卫青该登场了。
        从马邑事件中,汉武帝看到了一个現实,原有的将领持重有余,进取不足,很难适应主动出击的需要。他认为应选拔年轻有为、果敢勇猛的人担当重任。此时,他想起了卫青。
        据说,卫青初人宫时,负责养马。汉武帝有一次打猎时,一箭就射中了马的咽喉,随行的羽林军纷纷夸赞皇帝箭法精准。唯独卫青喊道:“陛下不能杀马啊,您射杀的是军马啊!”说完立刻跪下来为马疗伤,并不停地哭诉道:“汉朝人不爱惜自己的马,汉朝人没希望了!”汉武帝听后十分生气,责问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这么说!”卫青严肃地答道:“陛下,汉朝人打不过匈奴是有原因的。匈奴人爱自己的马,汉朝人则不爱,而且,汉朝人还年年把公主送出去和亲以换取和平。我们汉朝男人的勇气和力量都哪儿去了呢?”武帝听后,大为震惊,他没想到一个养马的人居然如此高瞻远瞩,能够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对卫青印象深刻。
        元光六年(前129),卫青迎来了他第一次领兵作战的机会。汉武帝下令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卫青被委以重任,做了车骑将军,从上谷郡出击匈奴军。另外三路是,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车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这四路将军每人率领—万骑兵。四人中,卫青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其他三位则都是老将。然而作战结果却出人意料。此役,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从上谷出发,一路追击匈奴兵至龙城,斩杀七百余人,得胜而还。其他三路,李广有与匈奴多次作战的经验,但这次他领军急进,遭遇匈奴主力部队,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后来侥幸逃归。公孙敖
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多人马。公孙贺没有战功而退军。
        这次战争,卫青虽是小胜,但意义重大。他第一次出兵远征就攻占并烧毁了匈奴的龙城。要知道,根据匈奴的礼俗制度,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鬼神和先祖的圣地,也是维系匈奴人信仰的所在。卫青烧掉龙城,等于捣毁了敌人的精神支柱,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