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教学设计
课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目标
1、理解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和结论。
2、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4、结合实际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
1、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难点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创新不断。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美国学者论述类似观点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由古诗词中表达的哲理导入,既复习了古诗词,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理解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和结论。
2、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4、结合实际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作者名片
罗迦费·因格,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2、文体常识
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3、掌握字音
jiā  dì  jí    zī  zhà
  根深    不倦 
qiè      yù yuān  hénɡ mó
而不舍        持之以 
4、理解词义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识记作者介绍、文体常识。
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文体常识,拓展知识,为学习议论文做铺垫。
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把握作者观点
同学们,罗迦因格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点拨: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点拨: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点拨:“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1—3段):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层(4—8段):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创造思维的必需要素。
第三层(9—12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证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第四层(13段):得出结论。
二、理解论证过程
同学们,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明白的?请大家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点拨: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点拨: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点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我常常利用学过的知识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很大提高。
4、结合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举例论证,列举两个人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你也能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个观点举一个事实论据吗?
点拨: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莱特兄弟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发明了飞机。
6、作者为什么要举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
点拨:这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你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坚信这一点。
7、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想起巧妙的学习方法,这是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有奇思妙想,制作出许多小发明,这是我们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所以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吗?
点拨: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如: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9、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点拨: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小结:作者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按照分总的思维规律,层层深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特点
同学们,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1、“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句话中将“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因为如果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所有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如回家的路有许多条,答案有多个,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句话中的“可能”是什么意思?能删掉吗?为什么?
点拨:“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不能删掉。因为这个词“可能”表明新的创意出现的时间不确定,表明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请你体会“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点拨:句子中说“大多数情况下”,不说所有情况,表明有例外的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轻而易举获得非凡的灵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第6段中“对此完全赞同”,句中“此”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的是上一段有人回答的话:“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5、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点拨: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
6、“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体会这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本文中,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小结: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严密,简练概括。
四、拓展运用提高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那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首先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努力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
在学习中,对语文课文有多种解读,对于数学问题尽量出多种解法。
在生活中,学会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探究下面问题。
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
理解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分析文章列举事例的作用。
根据观点举一个事实论据。
集体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根据,举一个具体事例。
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合作讨论下面语句的特点,然后派代表展示。
体会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体会文中设问句的作用。
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通过朗读理解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会分析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理解文章的论述过程和论证方法。
理解主要内容。
理解举例论证的作用。
分析事实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理解议论文语言特点。
理解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设问句。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渊博(yuān)压榨(yà)根深蒂固(dì
B.汲取(jí)思维(wéi)锲而不舍(qì
C.恭喜(ɡōnɡ)对称(chèn)孜孜不倦(zǐ
D.模式(mó)创意(chuànɡ)不言而喻(yù
点拨:D
A.压榨(zhà  B.锲而不舍(qiè  C.孜孜不倦(zī
2、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拨:
3、“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这一段中“这方面”指的是什么?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方面”指的是上文说的“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4、链接中考——2017年湖北省咸宁市卷
恰与够
……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
问题:
1)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点拨:
1)不能去掉。“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往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
学生进行抢答赛。
思考探究中考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链接中考试题,加强议论文的阅读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议论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出论题,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布置作业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引入    激发兴趣  引出创造性思维
                      渊博的知识
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  运用知识  关键
留意细小的想法
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      留意细小的想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