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本课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2.推而广之,提出观点。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这一点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认识。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再提问题,逐层深入。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寻求其他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一个设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引出下文对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的论述。
4.分析问题,抽丝剥茧。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之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6分钟”“6个月”“6年”连用,说明知识组合,形成新的创意的时间长短不确定,但是迟早会出现。要素之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要素之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5.主要因素,重点探究。
作者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然后列举两个典型事例:一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二是游戏机的革命。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证明“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6.再次设问,深入思考。
作者再次设问。“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作者从一个心理调查的案例入手,得出
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明确: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并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由于自我压制,使自己的创造意识被埋没;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会“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以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杰出人物为例,增强了说服力。
7.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作者得出结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8.总结全文,鼓舞人心。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的结论让更多的人增强了信心,对几个关键要素的总结使“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语不只停留在激励人心的文字表面,更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使目标切实可行。结尾总结全文,鼓励人们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而奋斗。
1.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递进式的结构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作者由“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出打破思维定式、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论题,进而论述创造性的思维所必备的条件,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最后总结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另外,作者常用设问句过渡,使得全文条理更清晰,结构十分严谨。
2.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作者首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阐述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然后用道理论证证明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在此基础上列举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论证了活用知识的重要性。再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和贝多芬等人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拥有创造力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这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较强说服力。
3.妙用设问。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在议论文中出现的句式。设问句的主要作用是提醒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
势有变化,波澜起伏。设问句还可以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1)文章的开头,先列出四个图形并给出思考题,随即设问:“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与读者直接交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4段末尾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然后作者又对此进行回答。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所要论述的内容。
(3)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着进行分析和回答。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紧密。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引起读者的思考。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具有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1.作家作品。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作品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由于受传统思想的限制,很多人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死板的思维方式,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知道变通。另外,很多人误认为只有天才才能搞发明创造,不相信自己也有创造性思维,因此这些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也就慢慢丧失。作者针对这些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人们能重拾信心,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3.有关创新的名句。
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tàn(探)求创yì(意)汲取(jí) 行zhī(之)有效压榨(zhà) 持之yǐ(以)恒根深蒂固(dì)  不言而yù(喻)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轻而yì(易)举
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4)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5)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6)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7)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论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4.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感受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一: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的其中一个角剪掉,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答案取决于剪的方法,你可以沿对角线剪,可以只剪一个小角……
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同一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思维有关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导入二:老师在黑板上画“”,问大家:这像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波浪、蚯蚓、蛇、长城、一截麻绳……)
确实,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看成不同的东西,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由此可见,思维的方式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思维有关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导入三: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
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字词积累与词义理解。
见字词库。
2.作者链接。
见资料库“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