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作者】 又 文
【关键词】《茉莉花》   产生和发展    传播
【指导老师】 江 容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 《茉莉花》介绍
   《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原籍天长,现定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顾问。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淑女的温文尔雅。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美的柔情丽质。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 “ 江南第一民歌 ” 的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 “ 家族 ”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 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其用于歌剧《图兰朵》中,这才使得世界亿万观众,对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风格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毕业之歌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多少年来同样的一首乐曲,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的《茉莉花》。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民族乐器演奏、有带有爵士乐风味的萨克斯风。他们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的感情饱满热情,有的却情深意切,有的华贵明丽,有的婉转秀丽。但他们都带有浓郁的茉莉花的品质,那就是洁白无暇、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婉转秀丽。音乐中的茉莉花是迷人的,芬芳的,令人向往的。 
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形式,采用五声徵调式音阶。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三、四两个乐句的歌词连在一起,旋律也很难分句断开,在旋律进行上出现1 2 3 ,3 2 1 ,3 5 3这样的走向,虽不能看作是调式的转变,但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很有特点。它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节奏平稳,歌曲匀称细致,优美细腻,委婉动听,富于江南风味。旋律犹如盛开的茉莉花,芳香飘逸。
二、《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那是日本鬼子大扫荡的艰苦时期。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劲夫 同志指示他们到边区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
  一天,他们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 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原歌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复吟唱,何仿又觉得,原歌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 “奴”人为称,唱的实际上是的相思情,对于部队表演,就不太合适,而且,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挑感觉,并希望能够修改一下,但是没有这个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队送往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过的何 仿,在与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由前线歌舞团一 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三、各地流传的《茉莉花》比较
大江南北有不少版本的茉莉花,流传很广。很多人都知道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调,但到底用的是哪个版本的《茉莉花》呢?是版的《茉莉花》? 还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对此,各地学者对各种〈茉莉花〉版本进行了比较,以确定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到底是用了哪个版本的〈茉莉花〉。
(一)易人的分析
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较了商城、泾川、南部、祁太的《茉莉花》,认为虽然四首曲调存在许多相同的乐汇,旋律线条的起伏比较相近,都是徵调式,但由于(1)四首乐曲第一句的落音不尽相同;(2)泾川、南部、祁太的《茉莉花》都出现了“4”“7”偏音;(3)各地有不同习惯的衬词;(4)被收在赣南采茶戏和祁太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了结合,使得四首曲调的形态和音乐形象的刻画变异比较大,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接下来她又比较了长海、南皮、长山的《茉莉花》,认为它们的风格都比较粗犷,都出现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联系的衬词。南皮的《茉莉花》由于出现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种新鲜的彩感。而的《茉莉花》由于演唱者郭颂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另外她还比较了深泽县正调(当地把结束在徵音上的《茉莉花》习惯称为正调)和反调(把结束在商音上的《茉莉花》习惯称为反调)两首不同调式的《茉莉花》,虽然它们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句都进行了重复,但音乐的进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乐句两者的乐汇和音区位置不一样,“反调”在句尾加进了“哎哟哎哟”的衬词,使乐句延伸为五小节半,从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现力,之后“反调”第三乐句又进行紧缩,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较短小,最后落在商音上。 
(二)江明惇的分析
江明惇先后分析了南皮的《茉莉花》和日照的《述罗》。他认为南皮的《茉莉花》是一首的典型曲调,旋法起伏较大,跳进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较大,跳进教南方多,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上下三连音)多而有北方彩,各句的加腔是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来自吕剧“腔”的常用拖腔。江明惇认为日照的《述罗》(鲁南五大调“四盼”之四)用了“鲜花调”来抒唱四到六月间盼郎归来的思念之情,旋律跳进较少,曲折细腻,第三第四乐句连接较紧,使唱词也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式。 
(三)周青青的分析
周青青采用对比谱来综合比较北、南皮和的《茉莉花》。与的《茉莉花》相比,南皮的《茉莉花》旋律起伏大些,彩明亮些,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莉花》因速度缓慢,大调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东北的《茉莉花》在旋律上与的《茉莉花》关系比的《茉莉花》更接近,但曲调比南皮的《茉莉花》平直、朴实、跳进多、幅度大,因而显得棱角也大些,没那么细致;最后拖腔的旋律骨干音与南皮《茉莉花》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 
(四)光钰的分析
光钰前后分析了南皮、、县回族和的《茉莉花》。他认为南皮的《茉莉花》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北《茉莉花》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明亮、具北方小调的特点;由于唱词为生与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的《茉莉花》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优美,是一首情歌彩浓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着重于在感情的表达。
    县的《茉莉花》与北的《茉莉花》相比,唱词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引起一定的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北的《茉莉花》大致相似。 
     的《茉莉花》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值得肯定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四、《茉莉花》 在重要场合的出现
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
  1997年6月30日午夜,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 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版”,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7年秋,江泽席访问美 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 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大厅掌声雷动;1999年5月1日,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和 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采,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人都十分喜欢这首歌。在回归仪式上,中方军乐团演奏这首歌是同志亲自点定的,而在以国家主 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中国流行音乐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花样叠出,姑娘周泓艳的《又见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关于《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几十种, 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茉莉花》是南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五、《茉莉花》的传播
《茉莉花》这首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茉莉花》相传产生在明末清初,最初叫《鲜花调》,其实唱的是《西厢记》里生和莺莺的故事,生通过对鲜花的赞美,来表达对莺莺的爱恋、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中国,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因流传地域、语音不同,在风格彩上有很明显的变化。
茉莉花不仅人民喜爱她,中国人民喜爱她,而且还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据记载:这首歌在明朝就已流传到国外,几百年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发着芳香,传播着友谊。
(一)《茉莉花》在中国的传播
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扎根中华,香飘四海五洲——记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词改编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六合、仪征一带如何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莉花》、如何把当时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统一该成唱茉莉花的词、并将新词中的“奴”改为“我”的过程,还对新改的歌词进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后讲述了改变歌词后的《茉莉花》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外传唱开来的过程。 
钱仁康在他的《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一文中,提到学堂乐歌旧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颠鸾倒凤法”,他分析心工的学堂乐歌《蝶与燕》、《剪辫》是采用的“颠鸾倒凤”手法,就是运用Hittner记录的《茉莉花》的曲调来进行旧曲翻新的。
 (二)《茉莉花》在国外的传播
主要是钱仁康的两篇文章,他考证了《茉莉花》在海外的流传情况:由于“Barrow的《中国旅行》影响很大,1864年德国人卡尔?恩格尔(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国家的音乐》,1870年丹麦人安德列。彼得?贝尔格林(1801—1880)所编《民间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亚裔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所著的《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国民歌一百首》,他把《茉莉花》写成了一首三部式卡农形式的钢琴伴奏”,“在美国年,1922年夫罗伦斯赫德博茨福德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进了《茉莉花》”,“日本学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寿四郎作词),也是根据这个曲调填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还把这个曲调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