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之后的拓展和延伸, 着重探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根本技能、强化人地关系的根本理念. 教材编写中, 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没有作分别分析, 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都只举实例, 也不展开论述, 目的是构建以活动为主的开放式地理课程, 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 自己去体会, 改变说教的方法,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 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 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减少气候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出示哈尔滨的朋友和广州的朋友聊天: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两个网友的聊天符合事实吗?现在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同一时间两地的景观差异如此巨大?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呢?
交流讨论:能得出两个人的聊天内容是正确的.
用生活中的聊天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出示气候图和景观图:
提出问题:说一说两幅图中的景观可能会出现哪一种气候
这两种气候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气温和降水又有什么不同?
2.出示热带雨林气候与极地气候直方图
3.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纬度位置会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吗?〔出示年平均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纬度位置为什么会影响气温?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6.出示欧洲西部房屋厚度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1〕欧洲传统民居墙体厚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2〕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总结:一般来说, 同纬度地区, 冬季沿海气温较高, 内陆气温较低. 夏季沿海气温较低, 内陆气温较高.
7.出示中纬度地区的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致使这些地方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总结: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的降水分布.
8.探究根源:海陆位置影响气候的两个要素:
提示:  海陆位置:距海近, 降水多, 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小;距海远, 降水少, 一日或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大.
9.归纳总结:
10.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说明了什么地理规律或原理?
11.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12.出示山地降水的动态图片, 提出问题: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
总结:地形影响降水
13.总结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4.链接生活:指出影响以下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 但是气候寒冷.
〔2〕海南岛终年如夏, 黑龙江北部冬季寒冷漫长.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枯燥, 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比照拟湿润.
1.分析图, 将景观与气候联系起来.
总结两种气候的位置——高纬度与低纬度.
2.析图归纳: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气候:全年寒冷, 降水稀少;
3.温故知新:
气温: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降水:赤道附近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4.讨论交流:纬度位置:纬度不同, 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 一般来说, 纬度低, 接收太阳光热多, 气温就高;纬度高, 接收太阳光热少, 气温低.
5.说一说, 记一记
6.思考讨论:
(1)自西向东墙体逐步增厚, 结合全球1月气温分布图, 发现, 气温自西向东逐步降低.
〔2〕说明了海陆位置对气温产生影响
7四季教案.观察发现:海陆位置不同, 景观不同.
总结规律:中纬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
8.交流展示:对降水的影响: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 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 一般降水 多, 温差小;远离海洋的内陆, 一般降水少, 温差大.
    对气温的影响:陆地吸热快 , 散热也快;海洋那么相反. 因此,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那么相反.
9.说一说
10.看图读诗句: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会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1.观察发现:
A海拔高, 气温低;
B深入发现:海拔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约6℃.
12.观察思考:A坡降水多. A坡位于迎风坡, 多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13.说一说, 记一记
14.实践应用:
〔1〕地形因素
〔2〕纬度因素
〔3〕海陆因素
从景观入手, 凸显低纬度与高纬度的温度和降水的差异, 步步推进, 降低难度
温故知新, 借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从根源上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阶段总结, 建立清晰的脉络
案例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过度到气温变化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的根底上进行规律性的学习探究, 易于学生接受和思考
诗句引入, 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 调动学生的兴趣
动态图演示, 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知
活动二:谈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气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游、体育运动、军事、商业、工农业生产等活动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2.探讨气候影响人类饮食
出示图片:
3. 气候影响农业
补充阅读材料, 进一步了解水稻: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 气温高, 水稻长得快;气温低, 水稻长得慢. 如果气温在10 ℃以下, 水稻就不能正常发芽. 热带全年高温, 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亚热带冬季气温较低, 水稻从春到秋都能生长, 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到了温带, 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水稻生长也需要较多的水. 降水多的地方, 适宜种植水稻;干旱地区, 如果没有充分的水源供灌溉, 就不能种植水稻.
4. 气候影响服饰, 出示不同地区的服饰和自然环境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
5.气候影响民居
6.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出示各种气象灾害下的生活、生产画面:
7.追问: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
8.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其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 总人口万人. 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人们将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 然而, 在2001年初, 有关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中, 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 如果情况没有改变, 到2021年, 全球海平面将在现有根底上上升18至80厘米, 图瓦卢的九个小岛也将在50年内全部浸入海中, 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
9.追问:你知道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吗?
科学家认为, 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 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 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 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 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结果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气温也就随着升高了.
10.链接应用:
〔1〕从同学的对话中,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试着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2〕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分的地区, 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 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 这是为什么?
〔3〕世界的人口和城市, 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 讨论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 人们应该怎样应对.
补充说明:使用清洁能源.
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合作讨论, 自由发言, 记录整理.
2.联系生活思考:
东北——气候寒冷
刀削面—以面食为主;
煲仔饭—米饭为主
四川麻辣火锅—湿热的气候
新疆——畜牧业为主
3.分析总结: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 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旱地农作物
南方地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充足, 适合种植水田农作物
4.比照分析: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 衣服比较轻薄, 白等浅较多, 而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 服饰较为厚, 为了防寒保暖
5.比照分析, 不同地区的民居的特点:为了防风雪, 御寒冷;阻挡冬季的寒风和春季的风沙;通风防潮, 散热
6.说一说, 联系生活
7.看图总结:乱砍滥伐会导致局或者全球气候的恶化.
8.阅读案例, 思考问题:
全员参与, 海水上升,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9.讨论交流:
汽车尾气, 工厂废气;
砍伐森林
10.讨论交流:
〔1〕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 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在我国南方一些雨量充分的地区, 往往人口稠密, 一旦发生灾害,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所以灾害比较严重. 而在沙漠地区, 无人居住, 少雨或无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不会造成损失, 所以没有灾害.
〔3〕说一说:植树造林.  
随手关灯、随手关上水龙头.
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步步引导, 层层分析, 降低难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服饰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将发言权还给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图文结合,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问题,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 梳理清晰的脉络
拓展提升
探究城市热岛效应:
读一读: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 造成城市“高温化〞
拓展学生视野, 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古书《晏子春秋》中记载:“橘生淮南那么为橘, 生于淮北那么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气候      D. 水源
2.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差异大, 影响降水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因素      B. 洋流因素  C. 海陆因素      D. 地形因素
3.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而两极地区终年寒冷枯燥,形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4.近一个世纪, 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5.江西庐山是我国夏季的避暑胜地, 主要原因是因为 〔      〕
A.纬度因素        B.山地海拔高, 气温低   
C.海陆因素        D.历史文化因素
6.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以下“小事〞不符合低碳生活原那么的是(    ).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B.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C.赠送礼物时豪华包装          D.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随堂练习, 稳固根底, 课堂达标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1.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出秦岭、淮河,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 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 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
学生答复.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 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的传统节日──春节, 感触较多, 从这一话题入手, 学生有话可说, 也表达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