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党史谈谈你对党的认识
  通过对政治、经济、法律、领导科学等理论学习,使自己的理论修养有所增强,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和思想洞察力,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人才观念;学习领导科学理论,使我进一步懂得了领导艺术就是统筹全局、多谋善断、知人善任和沟通协调的艺术,懂得了领导工作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及做好中层干部重要性;学习公共管理和依法行政理论,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对依法行政必要性的认识;学习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党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政策原则,提高了大家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自觉性;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使自己能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自身努力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深刻领会学赤峰、促振兴的重大意义。
  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是新世纪干部必备的办公技能和工具。
  通过学习,使自己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打字、制表、绘图等基本技能;学会了上网、查询信息,下载、安装各种;了解了电子政务、网络会议、网络电话等知识,并能够创建简单的数据库,学会了幻灯片及课件制作等常规性技能。
  这些知识的获得一定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学习有更大的帮助,会能充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必将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使我增强了自身的党性修养
  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是党校学员的必修课,党校《关于在主体班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目的,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为目标,学习、贯彻、落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世界观和人生观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也是进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指针。
  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环境和执政方式变化了,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
  因此,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和锻炼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时代任务和使命的要求,是防止权力被腐蚀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通过三个阶段的党性党风教育和锻炼,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性修养、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写出了五千字的党性分析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党性修养和党风意识,增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才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够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当周围的同志比自己先入党的时候,不会沮丧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当接受考验的时间较
长时,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出不足,迎头赶上;当自己要求入党的行动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曲解、误会时,也能正确对待;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其次,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
  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混入党的队伍中来,残酷的环境也起着大浪淘沙的作用,一些不坚定分子很容易被淘汰。
我对党的认识  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执政地位能够使党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千千万万有志于改造社会、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有识之士吸引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不断地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共同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另一方面,由于党处于执政地位,一些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人存有投机心理,认为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有的甚至把入党当作追名逐利的政治阶梯。
  因此,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党组织必须严格考察要求入党同志的入党动机,通过必要的审查和考验,去发现哪些同志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哪些同志的入党动机是不够端正的。
  只有那些入党动机端正又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才能被吸收入党。
  这就告诉我们,申请入党的同志要想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只有老老实实地树立起正确的入党动机,经受住党组织的考察,并通过正确途径加入党组织,而不能怀着不端正的入党动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混进党组织。
  院党委为了再次端正我们的入党动机,对我们进行了多次讲座培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学了党章后,我觉得我的入党动机是正确的。
  我觉得这是与学习分不开的,第一,认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
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
  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入党积极份子培训过程中,我们被安排观看了《红之源―海》。
  在片中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
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第一个党刊。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
  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红之源―上海》一片中还介绍了上海的红旅游景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旧居,宋庆龄故居等。
  所以我们一行来到了一大会址纪念馆,十一月的早晨已颇有凉意,当我走在去一大会址的路上,沁凉的空气使我的心情变得格外严肃。
  虽然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每次来心中总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就从这幢青墙红砖的石库门里,跨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历史性的一步,虽不是惊天动地,却也足以堪称开天辟地。
  来到门前,门楣上有半圆形的矾红堆塑,乌黑的木门上配有一对沉甸甸的铜环,门框四周有米黄的花岗岩石条围成,使人一眼望去有一种朴实典雅之感。
  一路走进去,厨房、走廊、天井,全都原汁原味,完全是八十多年前的风貌。
  整个会议厅并不大,整齐而有序,庄重而严谨,重现了党的诞生全景地慷慨陈辞,董必武侧耳倾听,李达会心微笑,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一伟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