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城流淌的秦淮河,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一朝繁华落尽,然秦淮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怀古凭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谓雁过留声,那么与“六朝烟月之区”——秦淮河再次邂逅的朱自清先生,又留下了什么奇文妙句呢?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泛舟秦淮,在桨声灯影里感悟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赏 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文|朱自清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 ( 细腻的景物描写,既给秦淮河平添一份动人的彩,也展现出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很有生活实感。“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这一句运用反问的手法,对秦淮河的迷人风姿予以进一步的肯定。 此外,作者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重量。“愁梦”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大小船儿都载不动,则“愁梦”之多、之重可想而知。这便是作者构思的新颖之处。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在此处巧妙化用词句,别有韵味。小纸条们想在文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愁闷时,也可灵活化用这一词句哦!)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后期将推出“通感”手法的长纸条,敬请期待哦~)即 “碧阴阴”的“秦淮水”属于视觉, 而“不腻”属于味觉,视觉向味觉转移,以味觉来表现视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让读者更好地体味到秦淮河水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绿》及《荷塘月》等文中也有运用通感手法哦,小纸条们能不能出相应的例子呢? 再者,以“腻”形容“水”的用法,其实也是化用了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意为“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作者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又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又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此外,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此情此景,让作者“飘飘然如御风而行”,这一表达方式小纸条们也可以学起来哦。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意为“(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轻盈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由此我们也可窥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小纸条们平时在积累古诗词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在行文时灵活化用它们,如此才能让所学的东西有用武之地呀!)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
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灯光是浑的,月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地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 ( 十里秦淮这一段作者化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尽显语言功底。譬如把“天”比喻成“水”,赋予“月儿”以人格化的特征;把垂杨树的“枝条”比喻成“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把“老树”比喻成“老人”;把“白云”比喻为“贝壳”。 作者驾驭起文字时似有魔力,他工笔细描,为我们绘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十里秦淮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小纸条们在写景时也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借由修辞手法赋予静态的景物动态的美感。)
  纸条君解析
在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中,我们与满载愁梦的朱自清先生,同泛秦淮,领略了如梦如幻的秦淮风姿。那么,此文有什么写作技巧可供小纸条们借鉴呢?
首先,在写景时,我们要注意选取一个创新的角度,否则大家看的都是同一座山,观的是同一片海,就很容易出现“千人一景,万人同腔”的雷同散文啦!譬如在此文中,朱自清展现秦淮河风姿的同时,也写出了自我的感悟,由眼前之景追思到六朝粉黛,从而为文本增添了一份历史感。
其次,要注意条理,不能随意率性。譬如此文朱自清以小船的行踪为线索,做到了移步换景。
最后,在具体描摹景物时,要注意灵活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朱自清先生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而在此文中,凭着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我们似乎也与秦淮河融为一体了,迷醉在那灯月交映的桨声灯影里……
纸条君的悄悄话:
其实呢,朱自清此次夜泛秦淮,是与俞平伯同游,二者相约写下同题散文,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俞平伯的语言宛若一泓深潭,朱自清的用语则犹如一汪清泉,感兴趣的小纸条可以品读一下两篇风格迥异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哦!读完此文,小纸条们有何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