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韵
------南京地名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朱嫣然、蒋利(组长)、卢珊珊、朱梦婷、黄颖茜、许敏珍、王俊菲
指导老师:方藜
前言朱自清曾在他的《南京》一文中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或许,朱自清写下这篇文章时的南京,
仍存留着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夫子庙前的茶楼戏馆。然而今天,城市建设已经让曾经“家住六朝烟水间”的南
京人感受不到古都的金粉繁华,帝王荣辱,庆幸的是,实体不再,地名犹存。作为历史变迁的印证,南京的地名
文化,也如方言、民俗一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南京地名趣话十里秦淮
1.状元境与油炸桧
南京街巷名的命名法,有一种是以官员姓氏命名的,如朱状元巷、程阁老巷,或某府街、某家巷等,只有夫子庙附
近的一条东接贡院街、西接教敷营的街叫状元境,未冠以姓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该街所居状元乃秦桧父子。秦
桧是破坏抗金、投敌卖国、屠杀抗金爱国将领岳飞等人的大恶大奸之徒,为人们所不齿,“故没其姓氏,但称为‘状元
境’”。
秦桧当权时,老百姓和正直的文武官员就对他切齿痛恨,皆欲食其肉、寝其皮,民间遂出现了大吃“油炸桧”的现象:将两根面条一压一拧,放在油锅中炸透了当饭吃。其中一根象征秦桧,另一根象征他的老婆王氏。王氏与秦桧一样奸恶,不少坏点子还是她出的,人们当然不会放过她。油炸桧现已遍及全国,秦桧夫妇被人骂、被人“吃”已有800来年了。这个地名反映了南京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2. 鼓楼与大钟亭
鼓楼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鼓楼岗上。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央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等交通干道在此相交。大钟
亭位于鼓楼广场的东北,中央路的南端。
我国古代都会,四周绕以城垣,城内建有鼓楼、钟楼。钟楼报警,鼓楼报时。南京鼓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作城阙
状,东西长44米,南北宽22米,四面红墙巍峙,高达9米余。东、西两面,有3座巨大的券门贯通。城阙之上,左
右为平台,中为木结构楼阁。楼阁东西长13.8米,南北宽10.7米。
大钟亭明初是钟楼。建于洪武十五年,内悬鸣钟一口。现在的大钟亭,重檐六角,高14.5米,亭柱为六根大铁柱,
上架六角交叉铁梁,大钟即悬于其上。光绪初年,江宁布政使许振棉建亭,称“大钟亭”。现大钟亭之大钟,已非原钟
楼之大钟。明初建钟楼后,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又分别铸了一口立钟和一口卧钟。后来鸣钟、立钟遗失,仅存
卧钟一口。现在大钟亭所挂者即为这口卧钟。此钟用紫铜铸成,高4.27米,口径2.92米,底边厚达0.17米,重
约23000公斤。这口钟的音质极好,“扣之其声大而远”,能“声闻十里”。这说明早在600年前,我国的冶金技术已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 草鞋洲与八卦洲
在燕子矶北面的长江中,有一个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明代以前,就有穷苦的流民在此垦殖。因其穷,穿不
起布鞋,都穿一的草鞋,又因此沙洲形似一只草鞋,人们遂称此洲为“草鞋洲”。后来,长江主泓道变迁,忽而淤洲
南,忽而淤洲北,沙洲越来越大,坑坑洼洼,水塘沟渠密布,犹似一只八卦盘,人们又改称其为“八卦洲”。清代,八
卦洲盛产芦苇。为解决驻防八旗兵的燃料问题,官府将八卦洲收为八旗世产。由此可知,南京地名在某种程度上能反
映南京人的物质生活和南京的地理环境。
4. 科举与南京地名
南京地名,种类繁多。一部分地名,明显与科举有关,如贡院街、下江考棚、三元巷、沈举人巷、焦状元巷、朱状
元巷、状元境等等。这些地名大都联着一段故事或一段史料。
位于夫子庙的贡院街人人皆知,是因为江南贡院在此而得名。江南贡院是全国开创最早、规模最大的乡试场所,当
然也就是江苏、安徽的秀才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唐寅在这里崭露头角,喜摘“解元”(乡试第一名)的桂冠;唐文治从
这里走向教育界,成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陈独秀在这里碰壁后顿然醒悟,走上了革命道路……
如今站在贡院街上,还能看到当年江南贡院的主楼——明远楼。想想历史上这一幕幕的活剧,真令人感叹不已。那些有幸过关,中举人、中进士、中状元的读书人,当年居住的地方,便有了“举人巷”、“状元路”的地名。例如状元境,原为秦桧父子的居住地。秦桧父子皆中过状元,但人们“以丑其人,故没其姓
氏,但称为状元境”。又如焦状元巷,纪念的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南京人焦过。现其故居仍有书楼一座,被当地众称作“焦状元读书楼”。位于水西门附近的朱状元巷之名源于又一位明代状元朱之蕃。他也是万历年间中的状元。史载,他不仅擅长书画,才华出众,而且是一位廉洁自守的外交官。这种品格高尚的人出自南京,也是南京人的骄傲。古代科举有文试,还有武试。明朝中期,定武试为武初试、武乡试、武会试之制。三试皆为第一,与文试一样,称作连中“三元”。明嘉靖时的南京人尹凤就曾连中武试“三元”,他的故居所在即有了“三元巷”的地名。
二.南京地名的命名
1、以数字命名
一枝园、一人巷;
二条巷、二板桥、二道埂子、二道桥;
三条巷、三条营、三元巷、三山街、三茅宫、三牌楼、三汊河、三台洞、
三十四标、三步两桥、三民码头;
四方巷、四卫头、四象桥、四牌楼、四所村、四班村、四周村、四方城、四松庵;
五台山、五龙桥、五老村、五福街、五福巷、五棵松、五塘村、五贵里;
六郎、六合、六角井、六合里;
七里街、七家湾、七桥瓮;
八条巷、八府塘、八宝东街、八一新村、八卦洲;
九龙桥、九龙村、九华山、九莲塘、九儿巷、九条巷;
十村、十字街;
百子亭、百步坡、百子街、百灵街、五百村;
干章巷、千佛洞;
万寿村、万寿街。
2、以大小命名
大厂镇、大行宫、大中桥、大光路、大马路、大方巷、大悲巷、
大石桥、大影壁、大板巷、大阳沟、大纱帽巷、大士茶亭、大钟亭、大胜关、大桥南路;
小行、小营、小市口、小心桥、小粉桥、小朱庄、小红山、小卫街。
3、以方位命名
东山、东井亭、东善桥、东牌楼、东箭道、东营房、东炮台、东门街;
南台巷、南伞巷、南捕厅、南祖师庵、南湖、南巷、南秀村;
西华门、西家大塘、西流湾、西祠堂巷、西河沿、西营房、西梅村、西善桥、西桥、西街、西华巷、西关头;
北山门、北极阁、北手巷、北安门街、北圩、北河口、北秀村;
上新河、上乘庵、上元门、上三旗、上五旗;
下关、下浮桥、下码头、下江考棚、下五旗;
中央路、中央门、中和桥、中华门、中保村、中牌楼。
4、以颜命名
红庙、红花地、红花乡、红梅巷、红土桥、黄泥岗、黄埔路、黄泥巷、黄家塘、黄家圩、黄土山、蓝旗街、白下路、白云亭、白水桥、白马山、白果山、黑墨营、黑扎营、黑墩、紫竹林、紫家营、青石街、青云巷等。
5、以五行命名
金銮巷、金银街、金沙井、金汤街、金丝岗、金川门、金胜村、
木料市、木匠营、水巷、水佐岗、水西门、水关桥、火瓦巷、土城头等。
6、以矿、石命名
锏银巷、铁管巷、铁心桥、铁西村、铜仁巷、铜牛巷、铜井巷、铜井、煤炭港、石鼓路、石坝街、石婆婆庵、石头城、石子岗、石佛寺、石象路等。
7、以动物命名
龙蟠里、龙蟠路、乌龙潭、龙苍巷、龙虎巷、回龙桥、双龙街、龙池庵、乌龙村、凤凰台、凤台路、丹凤街、凤凰
街、来凤街、凤游寺、麒麟门、仙鹤门、白鹭洲、朱雀路、燕子矶、晓燕街、黄鹂巷、虎踞关、虎踞路、老虎桥、养
虎巷、虎贲仓、象房新村、狮子山、狮子桥、马巷、马标、止马营、饮马巷、马台街、马路街、马道街、驴子巷、牛
首山、羊皮巷、鸣羊里、狗耳巷、鸡鹅巷、钓鱼巷、鲜鱼巷、鱼苗场、螺蛳桥、珍珠泉等。
8、以植物命名
苗圃、花牌楼、花家巷、花神庙、花园乡、花露岗、花红园、花旗营、花园街、梅山、梅花山、梅园新村、桃园、
桃叶渡、桃李王巷、菊花台、樱驼村、枇杷巷、杨梅塘、竹林新村、莲子营、莲花桥、莲花村、柳营、柳叶街、小柳
洲、柳塘、柿子树、棉花堤、豆菜桥、黄瓜园、茶亭、苜蓿园、松涛巷、草场门等。··—、
9、以地名命名
上海路、北京东(西)路、天津路、天津新村、热河路、黑龙江路、察哈尔路、山西路、宁夏路、西康路、云南路、
湖南路、湖北路、广东路、福建路、江苏路等;江宁路、镇江路、扬州路、苏州路、南通路、无锡路、芜湖路、马鞍
山路、南昌路、瑞金路、宁海路、山阴路、哈尔滨路、四平路、沈阳路、唐山路、青岛路、广州路、建宁路、汉口路、
拉萨路、多伦路等;钱塘路、天竺路、莫干路、天目路、玉泉路、西湖里、匡芦路、牯岭路、琅琊路、颐和路、韶山
路、剑阁路、峨嵋岭、峨嵋路、赤壁路、昆仑路、天山路、长白路等;金陵路、白下路、建康路、建邺路、应天路等。
三.南京地名与我们
南京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城市了解多少呢 ?为此本小组对南京市民进行了抽样
调查, 我们列举了天山路、瞻园、羊皮巷、长乐路、瑞金路、梅花山等20个
南京地名。请市民勾出认识或了解的地名,对南京地名的熟悉程度及总体印象。
在8个10-29岁人的被调查者中认识或了解20个地名以上的有11个;10个和
9个的人分别有两位;认识9个和7个的分别有一位;其中4个人对南京地名熟悉程度为一般; 2个人对个别地名熟
悉较熟悉和很熟悉的各有1人; 4个人对南京地名的印象为良好; 3个人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印象;1个人认为南京地
名很有趣。
由此看来,在10-29的人中认识和了解一半或一半以上;南京地名的人约占一半左右,一半左右的人对南京地
名的熟悉程度为一般;个别熟悉的有25%左右;相对而言很熟悉的人比较少;总体印象也多为良好约37。5%的人对
南京地名没有特殊印象。
在8个30-59岁人的被调查者,最多认识15个最少认识10个;认识或了解以上20个地名的13个和15个的人分别
有两位;认识10个、11个、 12个和14个的分别有一位,其中分别有3人对南京地名熟悉程度为一般或较熟悉,两
个人对南京地名很熟悉; 3个对南京地名的印象为良好; 3个人觉得特别;2人没什么特别印象。
在30-59的人中,37。5%的认识70%的南京地名;所有人都认识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地名;对地名较熟悉或很熟悉
的占62。5% ; 37。5%的人的熟悉程度为一般;总体印象多为良好或觉得特别。
8个59岁以上人的被调查者中,认识10个、11个、14个、 15个、16个 17个的分别有1人,认识18个的两人,
较熟悉南京地名的有4人,很熟悉的有2人,一般有2人觉得南京的地名有意义、好听、有特,1人觉得有些地名
过于复杂, 2人觉得良好,7人觉得一般。
在59岁以上的人中,所有人都认识或了解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南京地名;62。5%的人认识或了解70%的南京地名
50%的人认识或了解80%的南京地名 25%的人认识或了解90%的地名;对于南京地名较熟悉或很熟悉的人约占75% ;一
半左右的人对南京地名都有特殊的感情。
以上调查情况使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南京市民对于南京地名是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南京地名的了解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有的几乎对南京地区了如指掌,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新一代的南京人对于南京的感情已不如一些老南京深有些地方。我们只是知道名字,却不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有些历史必然会被遗忘。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城市多一分了解、多一些情感?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对南京的地名及文化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加深了对南京这座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感情。但是由此上可见南京新兴一代并没有去欣赏,或仔细关注过南京地名等方面的文化,这未免有些可惜,在此,我们几名小组成员向各位关注南京的人们提出一些建议:
①可以利用报刊`因特网等特信息渠道,开展系列的有关南京文化宣传活动。
②利用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南京,来出版刊物,呼吁更多的人去注意这个话题。
③小学、中学、大学可以定期多次开展宣传南京的各种活动:如海报展、画展、作文比赛等,促进青年对南京了解的深入。
南京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创新,也要注重过去,希望新一代的青年,在被南京所充分吸引的基础上,惊叹于南京的历史,沉醉于南京的现在,展望于南京的历史。这就应该是一个南京人发自内心对南京所具有的爱吧!
资料来源:朱自清《南京》
后记
这次对南京地名的研究性活动,使我们初步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探究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调查人们对南京地名的了解程度中,我们借鉴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随机选择了十个南京地名做为调查样本,由于我们自己选取的地名,所以可能有些地名比较集中,也有些地区的地名没有取到。接着,我们分别调查了3个年龄段的人,分别是10~29岁、30~59岁、60岁以上,每个年龄段8人,共24人。在调查期间,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勾出自己认识或了解的地名,然后统计数据、计算、得结论。调查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随机抽取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做为调查对象。但是调查范围还是偏小,主要集中在鼓楼广场,珠江路和新街口一带,范围有
一点小,年龄段的人进行调查,总结,并且归纳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是我们的经验,希望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