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各有千秋。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十里秦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此处以声写声,描写琵琶演奏的高潮,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
B.“看尽”二句写景,由眼前的“鹅黄嫩绿”的柳联想到江南的景,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C.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写出环境冷清、心情寂寞之感。
D.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满怀愁绪,“怕”字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4.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
【答案】3.A    4.①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只看到池塘碧水的情景,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
②设问、拟人,借燕子的询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
③以景衬情,以归燕和池塘碧衬托出作者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
④“自”,只有池塘的水是碧绿的,写出了池水无情,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情(或家国隐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错,本词的首句“空城晓角”写的是在江北的合肥清晨清寂萧条的氛围,《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的是江南扬州黄昏清寂萧条的氛围。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①“燕燕飞来”“唯有池塘自碧”是作者想象燕子归来时之景,“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流露出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
②“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运用设问、拟人修辞,自问自答,把燕子人格化,借燕子的询
问生动形象地写出伤春之情(或孤寂感伤的客居之愁或家国隐恨)。
③以景衬情,“燕燕飞来”“池塘自碧”写春景,归燕和池塘碧,反映边城的凄凉,惋惜春光逝去,流露出客居的孤寂及家国隐恨。
④“自”,只有池塘的水是碧绿的,“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以及作者的孤寂感伤之情(或家国隐恨)。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宣宗时代,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击败吐蕃,收复河西、陇右失地,这首诗写于此事之后。②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③梁州:即“凉州”,今甘肃武威。
5.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战之人倚靠戍楼,姿态安闲,这暗示了边境安宁无事的境况。
B.诗人实写昭君墓冢和梁州落日,表现了西北地区和平美丽的景象。
C.颈联中的“无”与“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具有因果关系。
D.诗人将蕃情比作河流,与“蕃河流入汉家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6.近人俞陛云评价此诗“高视阔步”,请从意境和情感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5.B    6.①意境开阔雄浑:春风、白日、大漠、流水等古代边疆意象,共同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情感开阔大气: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边境没有兵灾、百姓安全出游的喜悦,以及对吐蕃归顺大唐、民族融合的渴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实写昭君墓冢和梁州落日”错。昭君墓冢和梁州落日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境,属于虚写。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①意境开阔雄浑:春风、白日、大漠、流水等古代边疆意象,共同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尾联写望着滔滔奔流的河水,诗人思绪联翩,想着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有多好啊!
②情感开阔大气: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表现民
族团结,边防。颈联极言广漠的边塞地区因无蕃兵阻扰,才有游客前来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写望着滔滔奔流的河水,诗人思绪联翩,想着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有多好啊!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深化主旨。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边境没有兵灾、百姓安全出游的喜悦,以及对吐蕃归顺大唐、民族融合的渴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丁年:男子成丁之年,即青壮之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苏武归汉时汉武帝已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苏武其人,以“魂销”二字概括苏武经受的种种磨难,次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
B.“雁”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颔联中的“雁”写出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
C.颈联先写“回日”,再溯“去时”,苏武自匈奴归来,人事皆非,回忆“去时”,不胜感慨。
D.尾联写苏武拜谒茂陵的情景,苏武在汉武帝的陵墓前哭诉自己没有被封侯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