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1名作赏析l
余音袅袅寄情思
——
《桃花扇?余韵》赏析
◎俞为民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初年曲坛上与洪异的《长生殿》齐名的一部杰 ,向有"南洪北孔"之称.它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真实地反映 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寓了自己的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由于它的这一 现实主义的内容,在当时曲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 "的局面(金植《壑门吟带?题阙里孔稼部尚任东塘(桃花扇)传奇卷
柳敬亭,老赞礼的说 后》).《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它通过苏昆生,
,总结了全剧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剧作的主题.整出戏按上场人物的变 化与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构成" "的两个音符,即兴亡之感与民族感情.
第一部分是从开场到【离亭宴带歇拍煞】曲,主要是通过渔樵同话来抒 发兴亡之感.南明覆亡后,苏昆生与柳敬亭坚持民族气节,隐逸山林之中, 昆生以采樵为生,柳敬亭以捕鱼度日.一天,他们与逃人山中的老赞礼相聚 在一起,三人面对南明覆亡后的残山剩水,痛定思痛,同叙兴亡之感.由于他 们都是过来之人,经历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满肚南朝野史",故叙 说南明兴亡历历在目,评点南明是非十分中步.三人分别唱了十支曲调, 总结南明的覆亡历史和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第一个唱的是老赞礼,他唱的 是一首巫曲【问苍天】,在这支曲中,老赞礼主要着眼于在这兴亡动乱的年代 里个人荣辱富贵的失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老赞礼虽与福德星君 (财神)同月同H所生,但两者一贫一富,天差地别,老赞礼"囊无钱,灶断火, 不啻乞儿".而福德星君"称玉晕,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 失宜".对于这一贫富不均,"贵贱失宜"的人情世态,他愤愤不平,"掀髯长
",为此向天地神明大声质问:"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叫九阍,开聋 启聩,富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但在"释尽 ,
了胸中愁",吐出了心中不平后,他又"欣欣微笑",这一态度似乎又十分旷 ,与前面的"掀髯长叹"相矛盾了,其实仍是一致的,这一"微笑"实是出于 无可奈何,因为老赞礼已认识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整个社会现 实与人情世态是如此,个人的愤恨不平又有何用呢?因此,在这"欣欣微笑" ,实隐含老赞礼无尽的感伤和难抑的愤慨.
第二个唱的是柳敬亭,他唱的是一首弹词【秣陵秋】曲,在这首曲中, 要是评述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他先从六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说起,"陈隋 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陈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陈后主沉迷声,荒淫 无道.而南明王朝正是重蹈陈朝灭亡的覆辙,福王也正是承袭了陈后主的荒 淫无道."中兴朝市繁华续",作者用了解个"",巧妙地把南明与陈朝, 福王与陈后主联系起来了.中兴朝市,南明建立之初,尚据有半壁江山,如君 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明王朝尚可中兴,然而南明统治者却承续了陈后主亡 国的传统,在大敌当前,中原未复之际,整天沉迷于声之中,昏庸无道. 些把持南明朝政的阉党余孽,窃跨高位,势焰嚣张,他们一面为讨得福王的欢 ,征歌买笑,"只劝楼台追后主";一面又大兴党狱,残杀东林党与复社文 ,"社党重钩无缝藏".而在抗清的朝臣与将领中,也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 ,勾心斗角,虽有像"龙钟阁部喘梅岭"的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但也有像" 扈将军噪武昌"的左良玉那样的骄兵悍将,致使抗清力量受到削弱,"九曲河 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给清兵南下以可乘之机,因此,即使有史可法那 样的忠
,也是"难整乾坤".由于南明王朝昏君乱臣的,最后终于导 致了灭亡,福王也被清兵掳去,"临去秋波泪数行",国破家亡,落得个与陈后主 同样的可悲下场.这一支曲以弹词说唱的形式,对全剧所描写的情节即南明 王朝覆亡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总结,并深刻地指出了造成南明覆亡的原因. 第三个唱的是苏昆生,他唱的是一套【哀江南】北曲,共由七支曲调组 ,这是《余韵》的主题曲.在这套曲子里,他叙述了南明覆亡后重到南京所
见到的情景,以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和黍离之悲. 第一支【新水令】曲是写重到南京城所见到的一派荒芜景象,作者精心 选择了"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夕阳"等最具有经过兵火摧残后 的破败特征的事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萧条破败的画面.这是总写南京城的 衰败貌.以下几曲便是分镜头来描写南京城的衰败之景.【驻马听】是宣明 孝陵的荒凉景象,当年多么威严肃穆的明太祖陵墓,经受战火后,已残破不 32
,"护墓长楸多半焦",那战火摧残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守护陵园 的太监和禁卫军成成队,如今已无人祭扫,守墓的太监已不知去向.只见 在陵园内山羊随处乱窜,"鸽翎蝙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甚至那象征 帝王之尊的龙碑帽竞然也被牧童打得粉碎.目睹这荒芜之景,怎能不引起人 们的采黍之悲,铜驼之叹呢?【沉醉东风】曲是写明故宫的惨败景象.曾是 明王朝
社稷的象征的故宫,如今也已成了一片废墟,当年的九重宫阙,如今是 墙倒柱倾,瓦砾遍地,野蒿丛生.当年曾是君臣发号施令的场所,如今竞成了 JL(f]的栖身之处.【折桂令】曲是写秦淮河的萧条貌.十里秦淮曾是六朝 以来南京城的繁华之所,金粉之地,然而如今也是一派破败之貌,代表当年繁 华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已无处可寻,只剩下"白鸟飘飘,绿水 滔滔".目断这一切,怎能不使人"魂消"?【沽美酒】曲是写长板桥的破败 .横跨青溪的长板桥本来也是南京繁华的象征,经过战乱后,如今也破败 不堪了,"旧红板没一条",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只剩下桥头的"一树柳弯 ",形影相吊.【太平令】曲是描写秦淮河一带的妓院的破败冷落貌.妓院 是封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繁华的象征.当年这里是骚人墨 客的行乐之所,而如今人去楼空,只有那"枯井颓巢",满院苔草.当年美人 们亲手种下的"花条柳梢",如今也无人"采樵".最后的【离亭宴带歇指煞】 曲则是对前面几曲所描写的兴亡之感的总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当 年所见到的繁华之景与眼前的衰败之貌相对照,来总结南明王朝的兴衰. 年的"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小榭花开早",这些繁华之景都是主人公亲眼所 ,亲自经历,就是眼前的这堆"青苔碧瓦",当年曾是他"十里秦淮睡风流觉"的所在.
而如今这些繁华之景都瓦解冰消,荡然无存."眼看他起半楼,眼看他宴宾 ,眼看他楼塌了".作者连用三个"眼看他",不仅强调南明覆亡之速,而且 也强调主人公是南明兴亡的见证人,他既看到
了南明王朝的兴起,又目睹了 它的灭亡,"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亲眼看到了这人去物非,江山易主的沧桑 之变,内心的黍离之感就更为强烈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昔日的 景象历历在目,印象之深难以忘怀,因此,尽管现实当中确已发生了人去物 ,江山易主的沧桑之变,"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然而他还"不信这舆图换稿",不相信地图变,江山易主.显然,"不信" 二字,隐含着主人公和作者对南明江山多么执着的感情啊!"不信"只是 主人公的主观愿望而已,面对现实,终究还得相信,这样一来,内心的兴亡之
感再也抑止不住了.就喷薄而出,"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唱出 了这一套悲歌中最悲切的一个音符.
从副净扮皂隶上场到结束,这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 者通过做了清朝皂隶的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子孙徐青君上场访拿山 林隐逸的情节,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投降清朝的南明旧臣予以极大的讽刺 和无情的鞭笞,并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感情.徐青君原是明朝开国元勋魏 国公徐达的子孙,在《桃花扇》一开场的《听稗》出,作者就对这一人物作了交 ,他曾因请客看花,把一座大道院全都霸占了,气势是何等地显赫!然而如 今却做了清廷的走狗和帮凶,而且在当时由明朝的重臣元老变为清廷走狗和 帮凶的又何止徐青君一人呢?那些明朝的
重臣元老也都贪生怕死,投降了清 .作者借徐青君的口说出了当时那些明朝旧臣投降变节的丑态:"那些文 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这正是"开国元勋留狗 ,换朝逸老缩龟头".作者在对那些投降清廷的明朝旧臣加以辛辣的讽刺 和无情的鞭笞的同时,也对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山林隐逸予以褒扬.如正当 徐青君拿出"红圈票"要捉拿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三人时,他们便"登崖涉 ,竞各逃走无踪",不愿出仕清廷.原本《人道》出有眉批云:"南朝隐者七 ,一武弁,一书贾,,一串客,一说书人,一唱曲人,全不见一士大夫, 表此七人者,愧天下之士大夫也."那些当年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在南明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