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总结与分析
01正确的思考方向是成功运营的基础
做运营最怕的就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失误。所以,第一步是要先清楚做社的目的。
A公司是做ToB业务的,B公司是做的是美妆行业,那么这两家公司做社的思路就不一样。
虽然运营人员都需要在里发东西,但是A公司里运营人员发送的可能是关于自家产品如何解决某某问题的案例,而B公司在里法的可能会是今日上新的产品。
一个是为了增加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的复购。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明确社的目的呢?
寻社运营环节在业务中的位置:如果你是市场部,大概率你搭建的社是属于前端,是以拉新和筛选用户为目的的;如果你是销售部门,那么这个的目的就需要能够直接产生营收,并且顺带能够处理一部分用户的客诉。
分析业务的转化逻辑:如果你的产品是价格高,决策周期长的产品,那么社的价值可能需要通过长期的运营建立用户的新人,如果你的产品决策周期快,价格便宜且能够产生复购,那么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单体贡献价值。
特殊目的的:比如活动、调研等,这种社的存在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个任务,存在时间短,任务结束就解散。遇到这种社,我们按照sop做好相应的服务即可。
02
寻目标用户
求爷爷告奶奶建初期大家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建初期的的成员来源通常会比较复杂,所以在最初拉的时候,我并不太建议就开始做用户分层,大家的需求也不太一样,你没法分清哪些是高价值的用户,哪些用户是羊毛党。
这个阶段我认为其实是一个磨合的阶段,你需要在这些用户中去感知和筛选你的目标人,比如你做一个行业交流,基本一周时间,你就能发现里哪些人是比较活跃的,哪些人是有学习需要的,哪些人是行业大佬,哪些人潜水等等。
定义目标用户,最常用的是用户画像,比如最常见的用户画像模式:“30岁的女硕士,在上海有房,暂时没有买车,年收入在30万,平常喜欢看XXXX的小说,喜欢喝咖啡。”这种将用户特征聚和成为一个个体的方式,有利于产品投放过程中对渠道的选择和人的划分。
但在社运营中这种画像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带来很高的价值。我们更关心的是哪个渠道过来的用户质量更好,哪个活动来的用户容易转化,哪些用户在里比较活跃他们有什么特征、那种产品他们更愿意进行付费等等。
在定义目标用户的这个阶段,很重要的工作是给用户进行标签区分。在标签设计上可以做行为标签和成长标签、属性标签等几类。
行为标签包括:用户的来源渠道、用户的浏览点击行为(需要对链接设置标签)、进入了哪些社、购买了哪些产品等。
成长标签:主要反映了用户从普通用户向核心用户成长的过程。比如,我们会把对产品有直接需求的用户设置为S类用户,对于比较活跃的用户设置为A类用户,对于所有新添加的用户,我们通常都会直接打上C类用户标签。随着用户的咨询内容、在里的发言情况来对标
签进行调整,由于成长标签需要人工进行调整,那么就要求社团队的成员对自己的用户要尽可能的熟悉。比如线销团队,主要工作手段就是1对1的与用户沟通,那么也就比较方便对用户进行备注和标签调整。
属性标签:这个就是标注清楚用户的年龄、性别、以及意向产品等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触达。
标签体系的另一个价值在于,随着社规模会越来越大,运营动作一定会拆分为常规动作和个性化的动作,常规动作通常就会使用工具做成标准化的动作,而这个时候,标签就能够实现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的运营动作。
为了更好的留住用户,我比较推荐先添加再邀请进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你会发现所有的用户都是你的个人好友,你最起码可以通过私信、社、朋友圈三种方式对用户进行触达。
03
渠道筛选与搭建
今天我们都知道流量越来越贵,所以,高质量引流这件事就越发重要,那么对于引流渠道的筛选和搭建就一定要下功夫。
如果你是一个纯新的团队,完成是从0到1搭建,那么身边有什么资源就都用上吧,求爷爷告奶奶,先把第一批用户拉起来,由于第一批用户可能是我们一个一个邀请来的,那么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这些用户是能够使用我们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