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
摘要: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北京土语的大量运用可以说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京味”风格。本文从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特点等方面,采用描写、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老舍作品中土语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特点做初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北京土语在使用数量上之多,频率之高,土语词语类别之丰富、运用修辞手法之贴切具有独特的风格,开创了民族语言纯净化、口语化的独特范式。
关键词: 求爷爷告奶奶老舍;  北京土语;  运用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研究概述
所谓土语,就是某个地区的地方方言或土话。地方土话、俚语,属于次文北,是每一个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民众生活产物,北京的土语也有地方的独特性,还能够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社会民风和生活彩,所以也是“次文化”。土语一般可分为社会土语和地方土语两类。社会土语主要为行业语,其次是“黑话”——江湖隐秘语。两者都是在一个小集体,一个社会阶层中使用的。行
业语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用语,包括科技、学术在内。这个范围非常广阔,所谓“三百六十行”未必能够概括。某一行业,专业的事物、知识,丛书万端,各有专称。例如:京剧界的服装道具,就有“三叉儿、上脑儿、黄瓜条儿、后腿儿”等;瓦匠就有“下茧儿、叉灰泥、吊线、叫高儿、挂了”等。这类词语,应用面虽也不免扩展到外行人,但毕竟是比较窄的。黑话大多是旧社会底层人物以及秘密会道门儿所用的隐秘性的词语。如“五”说“中”,“九”说“爱”,“妇女”说“裹饰”,“鞋”说“踢土”,“站不算命”说“审”等。地方土语比社会土语的应用面宽,值得我们研究并且能进入普通话词汇的主要是地方土语,一般不涉及狭窄的社会土语。例如“黑不溜秋”一词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行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外形特点,又为全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但一部分行业语,因为跟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为外界多数人所熟悉,也在口头使用,那就是突破了界限。 
北京土语,即北京的地方方言,是指在北京这一地区绝大多数人民能说、能听、能懂的话,其范围也当限于北京地区。粗粗归纳也有以下几类:特有的名物、风俗习惯、熟语、俏皮话儿。
    对于北京土语的驾驭,当代作家中,当推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的北京口语的运用已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地步。老舍先生被誉为我国当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运用北京土语是其突出而特别的贡献之一。老舍先生非常重视从北京土语中提炼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他从大量的北京口语中提炼出俗白、生动、纯净的文学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口语观。在《老舍话剧的艺术世界》一书中有这样的评价:“在运用鲜活的、纯净的北京语进行文学创作和话剧创作方面,老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不但是‘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的先驱者之一,而且是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老舍语言在全世界中国语学界被公认为规范的中国语教材,……如果说《红楼梦》是近代的北京语标本,那么老舍的作品则是现代北京语的当之无愧的典范,在这方面老舍堪称曹雪芹的直接继承者”[1]。我们认为评价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七十余部小说,三四十部话剧和戏剧剧本,还有许多的散文诗歌和杂文,共计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话,北京地方性方言,即土语。而土语的运用无疑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北京土语的运用已成为老舍作品的一大特。                                                           
老舍先生一生所写的长、中、短篇小说近百部,话剧、戏曲剧本三四十个。除去他初登文坛的两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偶尔在白话中夹杂着一点书本语言作法,不再把
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改为全部使用口语,从而要求自己不要靠任何外加的“作料”,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2]。在老舍的作品中,不论叙事、写景、人物的对话、还是作者的议论及修辞手法,完全采用经过加工的地道的北京口语,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处处显得亲切有味儿、新鲜活泼,看似毫不费力的大白话,但略加思考,就发现原来话中有话,“后劲儿”很足。写人物,可以呼之欲出;写景,展现风俗画和世态图;写事,平易生动。
可以这样认为,老舍先生“开辟了从北京话到文学语言的唯一正确的通道。研究老舍先生在语言领域的创造性的成就是语言学者永远的课题。”[3] 目前,专门研究老舍作品语言艺术的著作和文章多是从语言特、幽默等方面来论述。例如严光文的《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1996)[4]、王行之的《老舍语言艺术初探》(1981)[5]、张清常的《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1992)[6]、陆秀艳《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艺术》(2000)[7]就是从语言特方面研究老舍的作品,其文章皆是从作品中北京口语化的运用来分析,即语言的质朴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格。而没有具体对北京口语的进行统计分析,只是片面而谈,这样的文章已无多少新意,也没有多大的理论价值;也有从语言学角度(词汇、语法、语音等)研究论述的,如詹开第《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1985)
[8]、陈莉《试论老舍小说语言的三大系统》(2008)[9]、马尔华《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形象性》(2000)[10]、张爱辉,王红梅《老舍幽默艺术的技巧》(2009)[11]其主要观点是用北京口语的语法特点、词汇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作品的分析,探寻老舍作品的艺术魅力。总观现有研究成果,对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体、语用的层面,多从语法和词汇角度进行的考察,而对老舍所有作品中的北京土语的统计和分析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北京土语的全面、准确、科学的分析,理论体系的建树尚显欠缺。从语言理论的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专门研究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土语词汇的文章还没有看到,可查到的关于研究老舍作品的相关著作也只有王建华的《老舍的语言艺术》(1996)[12],而杨玉秀的《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1984)[13]也只是对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进行统计,并没有进行词语运用及语言表现力方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所以,本课题对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土语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对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的运用加以系统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也是以补当前研究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之不足。 
二、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举要
    老舍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文字都是明白如话的,浅显通俗,如同清澈
的溪水那样自然流畅。粗粗看去,好像作家毫不费力的写着一些大实话,略为思索,就发现原来话中还有话,“后劲儿”很足。我们选取了老舍先生主要的、具有代表性作品,对作品中出现的北京土语进行统计分析。
    (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土语的运用统计分析
1. 老舍长篇小说中的北京土语
《二马》:把子驳面子、打退堂鼓大发大概其额算定规浑吃闯睡、犄角、挤箍见好儿就收将将儿嚼争理儿楞磕磕的两腿拧麻花露精细毛儿跟头拧性平地掘饽、起毛捎带脚儿捎着撩着碎嘴子、抬、显摆懈懈松松、一顶一句、一个过儿一溜歪斜、一脑门子官司、一顺儿、炸烟、玷儿、折脖子整脸抓弄、撞丧、多咱。
《小坡的生日》拌嘴登时赏脸、起去。
《文博士》:磁实给脸不兜着、企扈、挺脱、起去。
《火葬》:打点、浑吃闷睡、门脸儿、拿时候。
《赵子曰》:打蹦儿打哈哈二把刀、高飕、拉着何仙姑叫舅妈、鲇出溜、拧葱、蹚浑水、武大郎捉奸。
《四世同堂》:把肉包子往外推败火病包儿病病歪歪不得劲儿不即不离儿闲盘儿撑着点劲儿吃里爬外赤包儿打点打发当儿丁是丁,卯是卯公母俩光脚的还怕穿鞋的、见台阶就下、禁不起、就手儿、拉老婆舌头、懒骨头、离格儿、脸上跑眉毛、满脸花、没红过脸、没骨头、没打到狐狸反而弄来一屁股臊、闷在罐儿里、蒙着锅儿、迷糊、蜜里调油、摸不清头脑、摸摸脑袋算一个、拧咕、骑在老虎背上、骑着…脖子拉屎、气哼哼、求爷爷告奶奶、全须全尾、热心肠儿、搡、势利眼、淘神、秃眉烂眼、歪打正着、窝囊废、呜囔、无赖子、瞎摸合眼、消停、心里没病不怕冷年糕、新鞋不怕踩狗屎、严紧、眼里揉不得沙子、一箸子、有一搭无一搭、窄憋、指仗、住声儿、嘴、嘬不住粪。
《骆驼祥子》:事、吧唧、摆闲盘儿拌蒜棒子面背黑锅背拉背地里笨手八脚绷着脸儿不碍不到家不得哥们不济不论秧子不上算 、不是味、不着家儿搀合撑得慌程子吃瘪子吃心累、哆目糊出溜揣着明白的说胡涂的吹风儿磁实刺儿头刺挠答碴儿打点打鼓儿的打一巴掌揉三揉打油
大气倒打一瓦倒贴儿地步点儿上点破了题垫背、吊儿郎当、动换动窝儿对付对过儿发堵发毛咕法子犯不上犯牛脖子犯牛劲儿放屁崩坑儿光棍儿归了包堆放鹰缝穷嘎七马八、干松、敢情搁着这个碴儿过河拆桥过活、好气儿、合儿、和稀泥、红着心、胡塞、胡子拉碴、坏嘎嘎儿、混混儿、豁出去、活便、激病、急叉白脸、贱骨头、僵不吃的、几儿、叫真儿、尽着、进项、究根儿、撅 、靠盘儿、可着、吭吃、抠搜、姥姥、棱棱着、尥蹶子、撂台、临完、露一手儿、乱死岗子、麻利、骂了个花瓜、骂骂咧咧、毛咕、冒儿咕冬、没有这么八宗事、闷着头儿、明儿个、磨不开、磨烦、拿…杀气、拿时候、耐心烦儿、闹慌、闹腾、闹着玩似的、腻烦、年头儿、念叨、沤、扒搂、泡、破费、七开八得、起劲、起、齐理、强打着精神、勤谨、穷光蛋、穷说、饶、饶世界、惹眼、热火、人摸狗样、人味儿、肉包子、软和、撒巴掌、撒欢儿、三天两头儿、扫搭、傻大个儿、傻傻忽忽、煞白、含着脸、神眉鬼道儿、剩汤腊水、是了味、耍骨头、耍滑、耍飘儿、爽性、顺水推舟、随手儿、碎催、损、趿拉、体己、腆、挑头儿、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听风就是雨、挺、土混混、托付、外场劲儿、外儿、窝、窝心、窝住、无因无故、吸溜、稀里葫芦、闲盘儿、显摆、小过节儿、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邪行、心程、寻思、行、牙碜、眼儿热、哑巴吃偏食——心里有数、眼泡儿、眼前欢、野调无腔、一
边儿、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股拢总、一气儿、一时半会儿、一顺儿、一条绳拴着两个蚂蚱,谁也跑不了、一通儿、倚老卖老、硬棒、悠停着、冤大头、晕头打脑、晕晕忽忽、炸酱、招翻了、不自在、补、台阶、寻、整天际、支使、直当是、转过弯儿来、转磨、转着圈说、钻心。
《离婚》:白毛汗驳面子、打联联打眼二五眼、干铲儿呱呱叫关了钉儿豪横、就手儿、局子、拉不下脸来、来派、溜弯儿、露怯、驴脸瓜搭、蘑菇、哪摸准而去、闹了归齐、能事、手脚不识闲、顺山大炕、四衬、头头是道、秃、瞎掰、象个人似的、小绺、行事、眼生、一个模子磕出来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油水、圆到、炸烟、辗转腾挪、撞丧、嘴是嘴,眼是眼
《蜕》:不起眼儿扯淡出窝老带手儿、恨不得、几气、叫劲儿、老到、猛不丁的、怄闲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絮叨、咂摸、这阵儿。
《老张的哲学》:出闷锋头刺挠打接应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儿挡挡吊死鬼说煤媒、白饶一番舌定规、和平着办、横舒着、挤热羊、开殃榜、麻、怯八义、饶、日间、傻铛铛、傻佬、耍文理、心照、亚 、一溜歪斜、遮五盖六。
《正红旗下》:扳死扛半空儿虎头虎脑、回话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红过脸、没辙拿大顶刨根问底儿手脚不识闲甩闲话、蹚浑水、有板有眼
《牛天赐传》憋闷脖儿拐藏闷儿岔批儿、扯臊、尘穗、处窝子措出去、搭把手、搭落、打磕巴打炮打坐坡、大饽饽、大水冲了龙王庙递嘻和该当跟劲故典官样豪横花斑秃交派进身局子快勺子棱棱着带唬忙叨冒坏抹稀泥、木、哪摸准儿去闹丧闹油拧股贫样坡脚全须全尾肉头勺勺颠颠大炕套着坏五脊子六兽的笑不一个劲儿一市八街原来当圆到张心折溜于抓周、嘬不住劲儿、多咱。
《无名高地有了名》扯扯皮、够呛、一来二去、起劲、虎头虎脑。
《鼓书艺人》吃劲,空档儿、叨唠、利索点、费劲、觉着、玩艺儿、溜活、铺场、愣愣瞌瞌、咂咂嘴、打哈哈、腻歪、答喳儿、嚼谷、接碴儿、打唿哨、末末了。
    2.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北京土语
    《赶集》毛腾厮火、变着方儿光眼子、架不住、接济、究真儿、亏空、猫尿、没起
、顺溜、挑唆、应当应分、抓碴儿、抓瞎、炸了烟。